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2014-04-29刘宝兵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大学生

刘宝兵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男女婚恋问题。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引领学生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老师,面对现今普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了解其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其健康发展做出正确的心理引领。

一、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让我们很能轻松应对,而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们,虽然并未完全踏入社会,却也算是一个准社会化的个体。社会上的各种复杂关系在大学校园也有不同的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创设良好人际氛围,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说,作为直接接触大学生群体的辅导员老师的我们,就必须经常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关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让其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快乐生活。

那么,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个体与个体之间保持合适距离,互相帮助但不依赖,团结协作不被孤立的理想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不盲从任何人或者群体,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识和理性的辨识能力,对待别人的嘲讽或者鼓励不急不躁,具有沉稳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这样就不会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的大学生们都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存在那么多的校园暴力冲突吗?我想是不会的。

因此,我们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要时刻牢记这一宗旨,帮助自己的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成人化教育

大学生毕竟还是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事情的辨识和处理有些时间还不够理性,尚显幼稚。所以,在完成中学到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决不可以忽视。

随着大学教育向主体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它的标志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这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它是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讲的兴趣、需要、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人的心理要素。可见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完成主体型教育、能动性学习的任务。

基于此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要不断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成人化观念,让大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的少年,而应该是一个成熟、稳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样大学生们就会多些老辣,少些轻狂;多些责任,少些推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或者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在组织活动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变得更加的坚强,为其今后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并且成功向成年人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

大学校园内的男女青年情侣亲密接触的场景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不健康的男女情爱观却也充斥大学校园。比如“宁愿在宝马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的功利思想,寻求保养甘做小三的举牌活动,已经让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群体产生非议。这也为我们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挑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自食其力的婚恋观也就势在必行了。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大学生们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而追求心仪之人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男女生交往时一定要遵从彼此之间平等的原则,不能使一方从属与另一方,或者过分依赖对方,在爱情中迷失自我。那样的爱情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一旦一方对对方产生厌倦情绪,分手也就在所难免,这会对其造成心理上重大的创伤。有些男女生因而走向绝路或者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犯罪道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为了杜绝这种惨剧的发生,我们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为其今后的家庭生活,幸福人生负责。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势必会受到社会人才竞争的影响,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也会让很多人产生焦虑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失控,必定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面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帮助大学生们避免或消除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经过几年的高等专业学习,往往会出现一种自视甚高的情况。他们不愿降下身份到基层工作岗位去,也不愿到需要他们的贫困地区或者边远地区去,都想往大城市或者报酬好的部门挤。然而这样的地区或者单位需要的人才又是有限的,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那么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到社会急缺的岗位去,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开创出美好的未来。这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就业,又可以缓解就业带来的社会矛盾危机。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人际交往、男女情感、择业就业等问题将伴随他们整个求学生活,一旦不能帮助他们合理解决,势必会对其个人乃至学校社会产生恶劣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群体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心理疏导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梁文博.淺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措施[J].学理论,2011(10).

[3]陈志彬,张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32).

[4]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03).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