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4-29袁莉
袁莉
【摘 要】阅读是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一种动态过程。加强阅读教学,可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资料法和归纳法,认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应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材料、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然后创设情境和注重拓展,就能提高当前的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效果;中学生;思考
前 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因此,阅读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还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不断反思,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1、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书籍,在介绍时要找一些有意义有意思,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书,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才能给学生以指导,并引导他们阅读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书籍。例如:在课堂完成教学进度之后给学生阅读一段经典段落,可以是我国的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段落,也可以读一读《水浒传》中经典段落武松打虎等。在给中学生阅读时,切记不可读太多,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中学生的耐心确实是有限的,我们要的是引起中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反感。所以在读到最为紧张、高潮时该停就停。切记过犹不及。
2、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材料
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料,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基础。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教材经过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生活中的內容,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确,课文只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例子,但是目前的考试的重心似乎还是让广大语文教师不敢完全脱离语文教材,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材(课本文本)深度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首先要慢慢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以及时间上的保证,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中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如创建图书角,让每个中学生都带几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所有的书集中在一起,再选出图书管理员负责借书还书,这样使资源得到了共享,大家轮流看,书目的范围更广,中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其次是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天天读,课课读,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其次,要注重积累。积累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阅读积累,读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马上摘抄并书写心得体会。不要限制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要让中学生自由发挥、随意涂鸦,这样才能使他们灵动的思维在“学海”与“书山”之间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直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
4、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阅读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将手、脑、眼充分调动利用起来,在阅读时,用充分动脑、动笔,活跃思维,在文字的指引下,充分想象和思考。学生不只是要坚持做读书笔记,摘抄文采斐然的语句和词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运用。学生要通过背诵,以强化记忆;通过运用,以巩固印象。精读过程包括总览、细读、复读三个环节。三个环节都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任务。细读时应利用各种符号和简便的文学参考工具书和辅导资料,圈点批注的符号不必像标点符号那样标准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划着重号、划箭头、划括号、划横线等。细读还应该要求中学生做摘记、写读书笔记,进行慢读、分读。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首先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之后,再逐字逐句地进行斟酌和推敲。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力手段。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的外化。中学生如若想要掌握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力度与层次,必须要先进行阅读。只有经过反复朗读,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在语言上经得推敲和琢磨,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有可能变得灵动起来,语言也才真正地鲜活而生动起来,并将文学巨匠的语言成果,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写作时,自然就会喷薄而出。[1]
5、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际上这种方法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新课导入时,首先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中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就是在课堂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他们以引起注意。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和谐。[3]
6、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
阅读教学,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拓展阅读,鼓励思维的多维性。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拓展阅读培养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程中,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完成课堂任务,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自觉地拓展阅读空间,寻求阅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适时的表扬,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选主体、主动收集、自我重构、正确评价、创造性地运用信息,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2011(10).
[2]齐秀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策略[J].学周刊,2012(8).
[3]聂跃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微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