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活动课要活而有度有序有效

2014-04-29郭玉宏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组合形式目标

郭玉宏

【摘 要】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并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教学;目标;组合;形式

新课程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用数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描述表达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数学课型。初中阶段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涉及数学简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游戏、数学知识的拓宽与能力培养等等。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会处于积极状态,课堂参与率高。活动中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等都是其他课型不能替代的。在新课程实施中,笔者十分重视数学活动课的探索与研究,作了些思考并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目标明确,不为活动而盲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旨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课程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数学活动课,使初中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提高数学素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对于每一节活动课教学目标必须明确,目标为活动指明方向,学生才不会为活动而盲动。

二、合理组合,不为互动而乱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因此,交流活动的好坏是活动课学习是否高效的关键。口乃心之门户,要想打开心门,必需说出自己的观点。

为创设活动场景,笔者将班级同学适当分组。采用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相结合。异质分组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一般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以便学生有更大的交往空间。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

实验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组间互补。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学习过程中,从而真正获得数学知识。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个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以及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言都是在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师生交往中,不要把个人生活中的感情带到课堂,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互动,熟知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激发出来,学生的无限潜力被挖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浓厚,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敢于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在课堂上何不尝试让学生讲、老师听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演示、演讲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练习内容,可让学生说明道理,讲解思考方法。这样学生探索有激情,思考问题全面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首先,分组应该合理。其次,合作讨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为了形式而讨论。再次,合作应该以个人思考为前提。问题提出,小组中的弱势个体尚未理清头绪,就仓促开始合作,此时优势个体明显就占有了主导地位,话语权、展示权、成就感都与弱势个体无缘,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倾听地位。刚从教师的满堂灌里出来,又落入同学的讲坛中。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为了有效地保证个人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也为了真正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提高交流水平,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最后,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应该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我们应该对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采取积极探索的态度,保证个人思考的空间,切实发挥合作交流作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让小组合作更高效。

三、形式多样,不为花样而走样

活动课内容不受教材、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可以大胆选取形式多样的内容。在活动时间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选择参与活动的时间,时间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在活动空间上,可以在教室,也可以把校园乃至社会作为自己活动的空间。活动类型有游戏类、调查类、操作类、探索类等。但为了追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而不重实效,活动成了没有目标、效果的花架子是不可取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1.游戏类:学习了《认识概率》后设置了《“石头、剪子、布”游戏》的游戏活动,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他们在玩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活动后先让学生猜想赢的概率、输的概率、和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通过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计算概率,加以验证。

2.调查类: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后设置了调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活动。先每生一张分发老师准备好的彩纸(厚0·1毫米)。讓学生猜想纸张的厚度并想办法测量验证。一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几张纸叠放再测量,从而培养了合作意识;一部分同学把纸依次折叠并测量计算纸张的厚度。师提出问题“若纸张足够大,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组合形式目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市场营销组合与影响因素剖析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