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治疗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研究

2014-04-29周晓辉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周晓辉

【摘 要】目的:对不同术式治疗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方法:病例分为三个治疗组,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不同术式治疗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三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为有效治疗。结论:脊柱融合术手术创伤最大,微创手术或常规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不同术式;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33-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临床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63例,均为单节段,其中男性3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6.3岁,病程平均8.5个月。其中L3、4椎间盘4例,L4、5椎间盘28例,L5S1椎间盘31例。患者术前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排除标准:(1)椎管狭窄或脊柱失稳、滑脱;(2)伴椎间盘炎或其他感染如结核;(3)椎间盘源性疼痛。病例分为三个治疗组,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椎间盘突出分为三种类型:突出型(退变和破碎的髓核从纤维环的裂口突出,达后纵韧带前方)、脱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退变和破碎的髓核从纤维环的裂口脱出,并穿过后纵韧带抵达硬膜外间隙。突出物不规则,呈菜花样或碎片状)、游离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块经纤维环破口脱出,穿过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

1.2 手术方法

甲组为微创手术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使腰部呈弓形屈曲利于手术中暴露椎板间隙,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确定目标椎间盘,在手术间隙后正中线旁开1.0~1.5cm插入定位导针并以导针为中心作长约2cm的小切口,依次插入扩张器,放置工作通道管、自由臂和内窥镜系统。暴露椎板下缘,并将椎板下的黄韧带剥离,显露椎板和椎板间隙,用刮匙或剥离器分离黄韧带,显露并牽开神经根和硬膜囊,显露突出之椎间盘后,用微型刀切开纤维环,用髓核钳摘除髓核。探查神经根管,行神经根管扩大。冲洗伤口,留置引流,切口缝合1~2针。术后卧床1~2d,戴腰围可下床活动。

乙组为常规开放手术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腰部后正中纵形切口,目标椎间盘的椎板间隙开窗,切除黄韧带,在椎间盘上做切口,用髓核钳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探查神经根管,行神经根管扩大。冲洗伤口,留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卧床3~4d,戴腰围可下床活动。

丙组为脊柱融合术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腰部后正中纵形切口,目标椎间盘的上下椎体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间隙开窗,切除黄韧带,在椎间盘上做切口,用髓核钳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并用刮匙修整成植骨槽,使用椎间融合器或手术中切除碎骨植入骨槽并冲紧,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卧床1-2周,戴腰围可下床活动。

1.3 手术疗效评价

记录各组患者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降低值数据变化,评价治疗效果(见表1)。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通过各组病例术后疼痛和功能评分降低值(术后疼痛和功能评分减去术前相应分值)的比较来评价其治疗效果。融合术患者根据一年后X线片腰椎过伸过屈活动度小于3°,认为植骨融合。主观满意度疗效判定采用改良MacNab法,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工作;有效:症状和体征较术前改善,较满意;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对治疗结果不满意。随访时记录统计疗效满意率。满意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8~49个月,平均26.5个月。三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为有效治疗。三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说明丙组(脊柱融合术组)手术创伤相对大(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选择目前无统一标准,大多数医院能够常规开展的有微创手术、后路椎板开窗手术和脊柱融合术三种不同方法,三种术式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别,主要依靠手术医生的主观倾向、习惯与风格进行术式选择。

常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是经典的手术方式,也是开展其他术式的基础。一般多采用后路椎板开窗,术中需剥离并牵开骶棘肌,暴露椎板,咬除部分椎板,摘除髓核。此手术视野暴露充分,直接操作摘除髓核,对神经根彻底减压,并扩大神经根出口,其术后效果是肯定的。其缺点是手术后容易形成硬膜外瘢痕粘连、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

MED属于脊柱微创技术,手术借助内镜间接成像技术,其优越性体现在,先进的摄录系统为手术操作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解剖清楚,将手术创伤减至最小。具有手术切口小、剥离组织范围少、出血少、脊柱正常结构影响轻微、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和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恢复日常活动时间早等优点[1]。其缺点是MED技术学习曲线比较长,短期内不容易掌握,在开展的早期阶段手术并发症比较多。

脊柱融合术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技术,主要因为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腰椎失稳,导致患者疗效欠佳,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增强节段的稳定性,但也导致融合后椎间活动丧失,应力集中于相邻椎间盘,加速相邻椎间盘的退变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改善融合导致节段活动消失及减缓相邻节段退变,尽可能恢复腰椎生物力学的完整性,于是人工椎间盘出现了,人工椎间盘可以重建前柱结构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对恢复腰椎解剖和功能具有一定价值,但由于技术要求高、手术创伤大、材料费用高及手术适应证相对局限,目前并没有作为常规术式进行推广应用[2]。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组病例为回顾性研究,病例均选择单个间隙患者,部分病例随访时间较短,且临床研究受多种条件限制与影响,故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缺陷,故不特定推荐某一种治疗方法,建议根据医院条件、设备、术者的治疗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与需求有选择的开展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 萌 商立民 王 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个体化治疗[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

[2] 刘宾.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探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5).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分析及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中外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对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