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4-29卢建国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质疑创新

卢建国

摘 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核心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重视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创新;猜测;质疑

一、鼓励学生在猜测、质疑中创新

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问好思考,求知欲旺盛,质疑问难是小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他们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不能予以打击,而要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猜一猜的方法,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生1(拿出三角板)汇报:以前在认识角的时候量过两种三角板的内角度数分别是90°、60°、30°和90°、45°、45°,两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和都是180°;生2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汇报:我是用量角器量出来的,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是84°、39°、57°,加起来是180°;生3高高举起一张长方形纸,我感到很奇怪,就请他起来汇报,只见他把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大声说:“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每个角是90°,合起来是360°,现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他的话刚说完,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二、引导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创新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使课堂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如果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得到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而找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学生通过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比较,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相等、等高等底四种不同的情况,通过实验(装沙)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他们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即圆柱和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从而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很轻松地推导出来了。V圆锥=■V圆柱=■×S底面积×h高。再如,在学过了轴对称图形后,学生根据轴对称的原理,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将教室布置了一番。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有关的数学信息,并很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喜欢问个为什么,如,学校大门的移门为什么是由许多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屋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不是正方形、三角形,而是圆形的?……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并能在生活中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如,元旦节到了,要举行元旦联欢,布置教室,学生根据对称原理,剪出各种图案的窗花,把教室布置得漂亮整洁。又如,学过了有关图形的体积后,有些学生试着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求出一个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悟出了将石块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装一些水,将石块放入,只要量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塊的体积。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训练中创新

开放性的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学生的答案会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个标准答案的简单方式,在开放式情境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多方面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学生在解答下面一题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法。

果园里桃树有80棵,正好是梨树的■,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解法一:

根据题意,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是把梨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得出: “1”

解法二: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可以说成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5,知道:桃树有4份,梨树有5份80÷4×5+80=180(棵)

解法三:根据解法二,得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5=9份,桃树占其中的4份,即桃树占总数的■,得出:80÷■=180(棵)或80÷4×(4+5)=180(棵)

解法四:可以用比例解(或方程解)

同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具体地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创新意识也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 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合铺小学)

?誗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质疑创新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愚启智”开启学生智慧之窗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