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和谐的完美

2014-04-29丁洁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完美英国文学批评

丁洁

【摘 要】本文以马修·阿诺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为研究对象,结合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创作背景—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次分析马修·阿诺德的追求和谐的完美的文化理论,并从其完美的文化批评理论中借鉴有意义的文化理论,推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完美;文化;批评;英国文学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不遗余力地批评和讽刺当时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针对该问题,他提出了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完美的文化观,希望借此重新让英国思想文化发展回归平衡和谐。完美文化观在马修的诗歌和批评文章中有大量体现。阿诺德的文学作品主要宣扬追求完美的文化观理论。阿诺德的完美文化理论无论对历史还是现代文化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阿诺德的文化批评理论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处于物质文明发展迅猛而精神文明发展落后的过渡期,在政治、经济、社会的思想文化上体现的很明显。当时的英国人面对日益丰富物质和财富,逐渐抛弃传统传统的理性文化理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过渡期人们都变得盲目。阿诺德面一面极力反对和批评片面追求物质价值的不平衡思想文化状态,同时希望通过完美文化观的传播来唤起人们对思想文化的重视,他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如其批评文学作品《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集中体现阿诺德的批评文学理念。

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是一个由破到立的相对动态的过程。他对当时維多利亚思想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了批评,认为长期忽视精神文明是文明社会的另一种倒退。同时,他指出英国社会应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的内部反思,纠正社会本身发展的不平衡的怪象,给处于混乱的思想文化领域界重新树立一种完美的理想规范。

阿诺德主张思想文化应摈弃追逐物质的观念,重视精神追求。阿诺德在《诗歌研究》一文中援引华兹华斯对诗歌评价,认为“诗歌‘是一切知识的生命和精髓”,并且认为“虽然诗歌作为一种人生批评受到了诗歌真实和诗歌美这两种规则的限定,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助力都会黯然失色,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依然能从诗歌中获得慰藉和支持”。既然“诗歌‘是一切知识的生命和精髓”,并且民族精神能从诗歌中获得慰藉和支持,诗歌便是一种内向的精神活动,是向内的探索。这也就是阿诺德认为“文化与诗歌气质相同”的原因。因此,阿诺德的诗歌既是其文化观的体现,也是传播其文化观的载体。

二、马修·阿诺德的作品中完美的缺失

阿诺德的文学作品中批评人们片面对物质追求的行为,认为这样最终会让人们的生活完全被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人们的眼里只有物质,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精神补充,缺乏健康的精神生活。阿诺德认为人们虽然在追求的物质过程中得到物质上的成功和满足,但是人们的内心却并没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富足而感到充实快乐,相反更多沮丧、空虚和无助充斥盲目的内心。阿诺德认为过度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的社会是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批评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人们精神的落寞的痛心之情。人们不仅忽视了精神生活,而且更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可以信赖的任何一点精神寄托,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因此十分痛苦。此外,巨大的贫富差距将人们产生了隔阂。这一切都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完美缺失的表现。

(一)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风气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思想观念也开始追求物质财富。人们盲目地追求财富和物质,以获取利润和金钱为人生的目标,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财富和物质。于是,整个社会便弥漫着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人们眼里只有对物质和财富的欲望。宣扬获得财富和物质的理念很容易在社会上流行,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精神文化就往往被人们忽视。阿诺德在其诗歌中运用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所谓直接就是阿诺德通过直接描绘当时社会的现状表达自己的态度。在《拉格比小教堂》中,阿诺德写道:世间的凡夫俗子,在遵循着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到处有人在随波逐流,到处见人在吃喝不休。琐碎的唠叨,莫名的恩怨,无尽的聚会,无度的挥霍,不是把他们抛上作乐的浪尖,就是把他们掷入积灰的角落。这几句诗行显然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这样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享受生活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就是崇尚物质崇尚消费的社会风气所表现出的生活状态。看到人们这样的生活状态阿诺德不免提醒人们这样的生活“不是把他们抛上作乐的浪尖,就是把他们掷入积灰的角落。”

(二)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无政府状态

当时社会物质财富虽然丰富,但是国民的思想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宗教、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没有哪一种信念不发生动摇的,没有哪一种信奉已久的教义不被怀疑的,没有哪一种大家接受的传统不要解体的”。在阿诺德的文笔下,人们是失去信仰的盲目的人,并为之而痛苦的诗歌很常见,如《多佛海滩》,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克斯和厄忒俄克勒斯为争夺王位发生激战,最后同归于尽。随后他们的舅父克瑞昂继承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并借助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克斯为叛徒,不准任何人埋葬其尸骨。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而露尸不葬,也会触犯神灵,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安葬了兄长,因此获罪被关入牢房。她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也就是克瑞昂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昂的妻子愤而自尽,最后只剩下克瑞昂一人。刘小枫在《神圣的罪业》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提戈涅的命运又不像看起来那么悲惨,因为在相互矛盾的神律和国法之间,安提戈涅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对神灵的敬畏,即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她心中的那份信仰和敬畏。所以,这并不是人类真正的苦难。反而是活下来的克瑞昂在苦难中煎熬,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信仰和敬畏,他无视神律,以为自定的国法可以凌驾于神律之上,最后却酿成了惨剧,这才是人类真正的苦难。

(三)人与人的隔阂

阿诺德认为文化完美的品格之一是美好,美好的主体应是人们的积极行善,乐于奉献和助他人,因为 “人性中的同情不允许一位成员对其他成员无动于衷,或者脱离他人,独享完美之乐”。然而,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却大多只关注于自身的发展,各阶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加深了社会成员间的隔阂,拉开了他们的距离,使他们遗忘了人类的本性。在《伦敦东部》和《伦敦西部》两首诗歌中,阿诺德描绘了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在《伦敦东部》中阿诺德写道:八月炙热的阳光煎烤着,肮脏的贝思纳尔格林街道,面色惨白的纺织工人从窗后探出脑袋,无比沮丧地看着斯比塔菲尔德市场。

三、马修·阿诺德的作品中对完美的寻找

阿诺德感觉到了完美的缺失,也感受到了完美缺失以后人内心的痛苦,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获得完美,于是阿诺德便开始寻找重获完美之路。在寻找过程中,他也有迷茫和困惑,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到完美,但他发现,要想获得完美首先要从现在这种完美缺失的状态中走出去,只有先脱离了这种状态才有可能找到完美。这就是为什么阿诺德诗歌中会出现主人公逃离其所生活的社会,这种逃离表面上看是逃避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但实际上,面对生活中单凭个人能力难以解决的全局性的难题,逃离未尝不是一种相对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至少可以使自己免受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逃离过程中“去哪里”这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又可以迫使自己必须安静下来仔细思考,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人们就能更加认识到方向或者说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精神状态对人生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踏上了追求完美的旅程。

阿诺德希望人们能像这位学者一样,虽然现在无法改变社会,但为了免受负面影响,鼓起勇气逃离,并且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更希望这样的逃离者在使自己有能力改变社会以后再回到社会。然而,一切并不那么容易。不是所有的逃离者都像这位年轻学者一样在逃离时就明确了自己逃离的方向,一部分逃离者在逃离前甚至在已经逃离之后都不清楚自己要逃到哪里去,只知道自己迫切地要离开现在过着的生活。就如阿诺德在《夏夜》一诗中讲述的那样:对大多数生活在随处可见的监狱里的人们来说,他们就是在炎炎烈日下,没精打采地辛苦劳作,他们的生活就是做些无意义的工作,对监狱之外的事情想也不想。年复一年,他们用疲惫的手和贫瘠的劳力,制造出新的产品,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的胸膛渐渐填满了沮丧。

四、马修·阿诺德的作品中完美的归宿

阿诺德的文化观所提倡的完美并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完美是内心的状态,是理想,是追求,是希望人们能够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所以,获得完美的方法恰恰和获得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刚好相反。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获得完美呢?阿诺德在他的诗歌中提出了四种有效地途径,即安静的慰藉、自然的力量、宗教的引导和文化的感染。

第一,安静的慰藉。即便内心的安静是这样难以获得,即便是死亡也难以与狂热的社会隔绝获得安静,但是内心的安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够指引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淡定从容,给予我们安慰。阿诺德也就是借此来告诉人们安静能够安慰内心,能够抵御外界的喧闹,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加淡定从容,不会受制于外界的诱惑,让人们真正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着被社会风气所裹挟的生活。第二,自然的力量。内心的安静固然是好,可是想要人们在喧闹的现代社会还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安静是非常不易的。人们已经躁动不安的内心也很难自己恢复安静。那么,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帮助人们的内心安静下来。接近自然便是其中一种办法。阿诺德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却出现了大量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出现的次数多、数量多,而且他笔下的自然都非常地宁静、安详,就像母亲一样给人以温暖,能够抚慰人们的内心,能让人们和它一样宁静、安详。第三,宗教的引导。除了自然之外,宗教也是最有助于人们返观内视的手段之一。虽然维多利亚期的英国有人因为怀疑《圣经》中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而开始质疑基督教教义,甚至放弃了宗教信仰,阿诺德却始终保持着其宗教信仰,并且还花费了八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宗教。马修·阿诺德的父亲托马斯·阿诺德倡导自由基督教,他认为“‘宗教的真理,不在神學里面,而是在一种道德的境界里面……”第四,文化的感染。自然和宗教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内心和谐的精神状态,除此之外,文化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这里文化一方面是指推崇希腊精神和希腊文化;另一方面,阿诺德希望汲取异国文化的营养以滋养维多利亚时期落寞的英国文化氛围。阿诺德希望通过复兴希腊精神和传播异国文化平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国民浮躁不安的内心,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

猜你喜欢

完美英国文学批评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论班主任如何教导学生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