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与突破

2014-04-29王建鹏赵立军

数位时尚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贴近突破新闻

王建鹏 赵立军

【摘 要】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但发展中出现了某些误区,这些误区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令人生烦的浅碎媚俗,二是语权缺失的农民群体,三是与之渐远的时政新闻,四是貌合神离的“三贴近”。这些存在的误区,不利于对观众的健康、积极引导和影响,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和突破。其突破点在于:第一,开掘“深”字——提品质深内涵,馈显厚重高雅;第二,闪亮“农”字——回归民生本意,为农民鼓与呼;第三,渗透“融”字——既可视又主流,民生融合时政;第四,夯实“贴”字——接地气紧贴近,进行节日创新。

【关键词】民生;新闻;突破;三贴近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的误区

现在观众的鉴别力高了,口味变刁了,对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除了肯定也多有非议:为了赚取眼球选择剑走偏锋;最常见的题材是街头闹剧;不堪入目的场景让人倒胃口;低档次的垃圾节目当宝贝;提供茶余饭后的感官刺激;像看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在胡同里玩耍;部分面目可疑的“民生新闻”显得先天缺“钙”……尖刻的话语反映了观众对节目兴趣的丧失,反映了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步入了某些误区。概括起来,这些误区有以下几种表现:

1.令人生烦的浅碎媚俗。许多民生新闻节目给人这种印

象——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耽于浅薄、琐碎、媚俗。民生新闻不少内容是“打架了,撞车了,第三者插足了,神经病要跳楼了”,等等。甚至有的人把新、奇、特作为衡量民生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把星、腥、性作为筛选民生新闻事实的首要前提,如果说以前的民生新闻中缺乏对百姓微观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不足的话,那么现在的某些民生新闻一味地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就是走向另一端点的矫枉过正。

2.语权缺失的农民群体。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从创办起就把农民群体排除在民生之外。安徽经视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将栏目定位是以城市观众为主要目标,贴近市民的衣食住行;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都定位于市民,目标受众、采写范围、服务对象只限于市民和城市。相反针对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的新闻少之又少。农民话语被电视民生新闻屏蔽,导致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在媒体世界被隔离开来。农民被媒体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弱势化,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而日益成为民生新闻中的缺席者和失语者。

3.与之渐远的時政新闻。目前,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大多设置一档民生新闻和一档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则满足一般老百姓对话语权的需求,反映群众呼声,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而时政新闻主要锁定领导层和公职人员。两档节目从内容上来看天壤之别,似乎被人为地分裂、对立起来。在部分采编者的眼里,民生新闻强调的本土化就是通俗化、世俗化,就是生活琐事和奇异怪事等等,他们把本土发生的稍微具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或比较严肃的新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的“时政新闻”。

4.貌合神离的“三贴近”。坚持“三贴近”,是要贴近实际的本质、生活的主流、人民的意愿。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实践中却存在着貌合神离的“三贴近”。何谓貌合神离?即表面上看似一致,精神实质却完全不同。从贴近实际来看,表面上民生新闻报道的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是“貌合”,而民生新闻却陈列零碎的、边缘化的现实碎片,“三贴近”背离了聚焦关乎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的重大现实课题,这实质是“神离”。从贴近生活来看,表面上民生新闻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是“貌合”,而民生新闻却以琐碎的市井生活、耸人听闻的非主流画面提供消遣,“三贴近”背离了通过展示主流的、正面的、生动的生活细节激励人,这实质是“神离”。从贴近群众来看,表面上民生新闻坚持平民化的视角、形式、语言都十分通俗化,而民生新闻却呈现庸俗化、低俗化、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倾向,“三贴近”背离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这实质是“神离”。

二、如何克服和突破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的误区

(一)开掘“深”字——提品质深内涵,馈显厚重高雅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而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必然导致民生新闻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严重匮乏。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目标往往是占当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大众阶层的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其信息判断和文化批判能力往往不如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一旦节目的品味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在报道内容上,民生新闻应立足本土,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本土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二)闪亮“农”字——回归民生本意,为农民鼓与呼

民生新闻为何会离农村如此遥远?首先,农民选题不受市民欢迎。由于大多数电视民生节目的定位为城市居民,这些受众平时比较关注的是那些发生在自己城市身边的故事,而对于发生在贫穷地方的农村新闻则不感兴趣。其次,媒体、广告商重利益看回报。农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比较分散,对涉及农民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成本远远高于城市,这样媒体人员不愿去农村进行采访。而对于广告商来说则更看重的是城市人口的高收入、高消费,一般把城市人口作为他们产品的潜在的消费者。最后,媒体人员对农村知识的匮乏。不具有农民的切身感受,不了解父老乡亲的真正需求。这样就造成民生节目的“民”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观众的收视需求日趋丰富。今天的农民已经不是当年只知道种地的农民了,他们的求知欲日益高涨,从电视新闻中了解他乡信息的期望也越来越突出。如果“三农”报道还是过去那种沉闷、模式化的宣讲与教化,又怎能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它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灵活运用相应的报道形式,做到形式多样化。同时,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优势,善于抓细节、抓情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捕捉现场气氛,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在声音上,应尽量使用同期声及记者的现场出境采访,故事性强的新闻还应该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新闻更生动、更立体。

(三)渗透“融”字——既可视又主流,民生融合时政。

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从新闻价值来说,民生新闻具备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聚焦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关心弱势群众,与民众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且保护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时政新闻体现了时效性、重要性和显著性。时政新闻成为各地电视台的重要内容,播出时间段渐现频繁,口播逐渐改为直播,更加体现了其时效性。新闻与人民大众的政治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体现了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从报道的目的上比较。民生新闻主要体现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众平台性,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对职能部門的腐败和官僚主义进行监督。对市民生活中种种非文明现象进行批评报道,同时,对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向社会大众传播。而时政新闻是为了让百姓了解到政府的决策,与百姓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做到信息公开,使百姓有知情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所具有的优劣性。民生新闻在响应大众的同时,渐趋媚俗化;时政新闻则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规……若想民生新闻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能否将民生新闻时政化,时政新闻民生化?弃民生之媚俗,改时政之常规,让民生反映时政,让时政从民生中来。民生新闻要注重吸收和借鉴时政新闻的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应该做到通过对普通百姓和简单事件的发掘,完成新闻自身由唯一含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在南京彭宇案中,媒体记者在报道事件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简单事实的描述,有意无意带出来好人没好报这样的一个主题,以至于普通受众在看了报道后人人自危,为社会见死不救埋下了隐患。在类似的报道中如果借鉴时政新闻的宣传性,在报道中遴选出适合的角度,高瞻远瞩,发掘难点和热点,合理引导受众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民生新闻也将更加富有生命力。

(四)夯实“贴”字——接地气紧贴近,进行节目创新

接地气,就是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紧贴近,就是贴近实际的本质、贴近生活的主流、贴近人民的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一是贴近基层,在节目采编中突破、求新。新,是指在采编过程中,要贴近基层,力求做到听觉新、视觉新、寓意新、组合新。安徽电视台播出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打破常规的题材获取方式,主动出击,每天派出十多部采访车穿梭于都市的大街小巷,近五十名记者、摄像,工作在街头,采访在社区,活跃在人群中,从而大大拓宽了题材获取的渠道和范围。在题材的挖掘上,《第一时间》要求记者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闻产品理念,对同一题材通过不同的视象和细节的展示来挖掘出其更多层面的价值空间来。时下的新闻编排大多是固定、板块式的。而《第一时间》不强调板块,但强调时段,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观众意想不到的地方。这样的安排还原了百姓生活的原生态经验,可能有点所谓“乱”,但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营造新的收视刺激点和亮点,从而力求从整体收视上留住观众。二是贴近生活,在节目内容上挖掘、求深。能引起观众兴趣的新闻,在贴近生活,有了新鲜的内容和灵活的表现形式之后,还要深入挖掘,挖掘得越深,其生命力越强。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以再现百姓生活作为重要内容。栏目一方面力求做到对百姓生活原生态和原汁原味的再现,另一方面努力在节目中融入对事件的深刻理解和仔细观察。三是贴近群众,在节目报道上求变、求活。实践证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办得吸引人,办得有特色,必须贴近群众,在“活”上用劲。山东齐鲁台的《拉呱》,主持人采用地道的济南话来说新闻,一下就得到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喜爱。节目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这种聊天拉呱式的“说”新闻的主持风格其实正是民生新闻的一大风格优势。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无不“说”的比“播”的好。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并且借用快板、说唱、歌曲等形式,常常能令人耳目一新,让老百姓听起来既明白又感觉亲切。

猜你喜欢

三贴近突破新闻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