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研究

2014-04-29孟东霞任静怡柳凌燕

数位时尚 2014年4期
关键词:舆情

孟东霞 任静怡 柳凌燕

【摘 要】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全面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为高校监测和解决公共危机和热点事件提供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舆情;特点;监测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舆情,它直接反映了民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管理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公众意见和情绪的集合,与传统舆情不同,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扩散范围广、匿名化等多重性质。高校作为被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社会子系统,其相关事件更容易引发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年公众对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关注度较高,在影响力较大的129起教育舆情事件中,有48.8%的舆情事件产生于高等教育阶段,部分舆情危机是由高校师生言行不当、高校政策制定不妥、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等引发的。高校事件的网络舆情影响是由其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热点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活跃的主要群体,充满热情与活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关注讨论的事件和话题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既覆盖了校内的政策新闻、日常生活,也包含了时政要闻、社会民生等社会热点事件。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内容多元化,焦点热点频现的特殊性。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国内外发生的、被重点关注的热点事件或新闻,特别是我国的时事政策和社会民生问题等。如中央加大反腐力度、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反日运动、高考英语教育改革事件、药家鑫案引发的“官二代”和“富二代”问题等都引起高校学生的积极关注;二是高校内部产生的与学生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例如高校的师德学风、管理规章制度、后勤服务等,学生的考试就业、入党评优、社团活动等一系列事情都容易成为网上表达、聚焦和评论的热点话题。如某大学制定的“恋爱实名制登记”制度、高校取消长跑体育运动、高校领导贪污受贿、参评院士学术腐败、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命名风波、就业率注水等负面事件;三是校园突发事故,主要是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危害高校师生员工安全的灾害类事件等。如上海某高校的宿舍火灾、武汉某高校的持枪劫持人质事件、在校学生自杀、投毒刺杀同窗等均成为网络媒体重点关注的焦点。高校一旦发生以上争议事件,网民和各大媒体一拥而上,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报导、炒作、评论和转发,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如果媒体和高校没控制好舆论发展方向,就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甚至引发危害性强的网络群体事件。

2.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多、受众多。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较为复杂,由高校师生员工、校友以及社会公众构成。在全民“麦克风”的时代,由于互联网传播扩散消息的成本较低,对于突发事件,任何参与者和关注者都可以通过群发邮件、微博、微信、论坛发帖等方法传递消息,也可以利用以上途径表明立场、交流思想、解读事件,甚至是推波助澜、煽风点火,其所持意见一旦形成主导型舆论,容易引起公众的激烈反应和情绪波动,进而演化成网络群体事件。另外,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对大是大非问题能保持很强的是非观念和理性认识,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情感活跃、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易受到负面言论的误导和煽动,加之网络活动的匿名化,高校网络中也出现很多激烈的情绪宣泄、偏激的言论甚至是违法行为。高校网络舆情活跃群体的多元化极易点燃并扩大热点事件的群体规模效应,甚至推动舆情危机出现。

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快、控制难。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有两种传播渠道:一种是高校师生员工聚集度较高的内部网络平台,尤其是学校的BBS论坛;另一种是社会网络平台,如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校内BBS既是师生群体针对校内外热点事件交流思想、表达民意的集中地,也是社会媒体重点关注、对话题和信息捕风捉影的舆论场所。校内网络舆情即受到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又引导推动着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由于校内和校外两种舆论场互相影响,使得网上与高校相关的任意事件都能在短时间内发酵升级,甚至形成“一呼百应”的规模效应。据调查显示,一旦发生网络舆情,3个小时就能在互联网上收到回应,6小时内就会被大量转发,24小时将会出现网络舆情的第一个高潮。由于网络具备开放、匿名、放射传播、审核力度不足等特点,为高校监控网络舆情带来了极大挑战,再加上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网络监控人员和监控设施,导致高校产生的新闻事件被“滚雪球”式地无限放大,严重危害了高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形象,甚至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

二、对高校监测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若干建议

面对日益复杂的高校舆情环境,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全面监测高校相关的网络信息,并且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以期达到保障高校的稳定和谐,保证校园内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运行,减少网络舆情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目的。若要建设完善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系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全面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要将网络舆情严格控制在传播源头,就必须构建合理、全面的舆情预警监控系统。主要职能是采集监测日常的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具体舆情的发展变化,并将监测到的结果第一时间报告给管理部门,方便其对舆情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策略。预警系统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人工监控和技术手段监测网络的优势,使其互相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组织校内思政干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成立网络舆情信息小组,主要负责高校内部BBS论坛网络信息的监控、收集和分类汇总,并及时向学校网络舆情处理部门报告校内最新舆情动态。目前,天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类似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日常舆情管理;另一方面,针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快、数据量大、隐蔽性强等特点,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随时采集话题性强、时效性新的各类消息,尤其是网络负面消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完清洗过滤和关键词提取等预处理后,软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汇总热点信息,并自动通过交互界面将结果反馈给高校网络监管人员。此外,在技术上也可以对校园网的使用日志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和智能分析,了解学生终端的日常操作行为,特别是在敏感时期重点跟踪相关人员的网络舆情动态。

2.建立公开透明的高校网络舆情教育引导机制。在舆情教育和引导方面,高校应重视校园门户网站、红色教育网站以及官方微博的建设和维护:门户网站是官方、权威的体现,应主动公开发布校内新闻、校务等师生关注的校园焦点事件和热点话题;红色教育网站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理性对待互联网;官方微博面向广大社会群体,具有实时性和开放性,主要职能是增加互动交流,帮助公众认识高校,应注重发布消息的新颖性,内容上以学校动态、新闻动向及社会热点、焦点等学生实际信息需求为主,及时为师生解答疑问,反馈解决其实际问题,保持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口碑,为引导舆情搭建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发声平台。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园网络建设为高校营造了有利于自身形象的网络环境,便于高校发布权威消息,引导网络舆情朝正面发展。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按照“网络爆料—网友围观转发—意见领袖评论—传统媒体报道—全民热议催化危机—高校被动回应—舆论关注高峰期”的传播规律发展,因此,高校面对网络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表明态度,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得消除公众误解和非议,抢占舆论的话语权。在引导舆情发展的过程中,要摆正姿态、正面回应,以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引起网友热议的“南方科技大学(筹)学生集体放弃高考”事件中,校长朱清时通过微博及时公开回应网友质疑,解释有理有据,始终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获得了大部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加上其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被社会舆论评论为“最牛校长”。

3.建立有效的高效网络舆情危机干预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指校园网络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采取的危机化解工作机制。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应立即成立以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为中心的舆情危机处理工作小组,对高校各部门的工作分头落实,保证信息通畅、沟通协调、沉稳应对,以便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情况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学校不能仅凭封、堵、删等简单、粗暴的强制措施回避网友提问,遮盖事实真相,应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借助主流媒体和权威部门及时主动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向有利于化解的方向发展。学术不端历来是社会公众和学术界深恶痛绝、严厉打击的对象,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的导火索。由于很多当事人与相关机构在抄袭、造假事件暴露之初,一味保持沉默,没能及时的表明态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广受非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西安交大在接到群众举报抄袭事件以后,立即着手调查,主动向科技处提出撤销当事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申请,并取消了当事人的职称和聘用合同。这种“自曝家丑”的行为虽然影响了校方声誉,但其对不良学术作风零容忍的态度体现了学校严谨、认真的学术风气,给学术不端者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从长远看,有利于学校今后取得更多科研成果。社会舆论对其干预手段也给与了支持和肯定。

另外,对于网络造谣诽谤、恶意煽动学生等不法行为,高校应联合公安部门调查违法分子的基本信息,收集违法证据,对其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为防止事件二次炒作,避免出现重复错误,高校相关部门在处置好舆情危机之后,应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并对危机事件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改进,从根本上消除负面影响,恢复自身形象。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为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系统提出若干对策方法,以期维护高校自身良好形象以及校内秩序的安全稳定,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由于网络舆情的发展传播具有多种不可控因素,高校要将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干预工作纳入校园管理的长效机制,并坚持积极持久的努力。

參 考 文 献

[1]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

[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2011-07-04.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15064315.html

[3]徐楠,戴媛.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09(7):62~6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401336。

猜你喜欢

舆情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广东舆情
全国舆情
全国舆情
全国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