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2014-04-29张曼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个体心理健康

张曼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股新兴力量,致力于研究个体的积极品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新的诠释,改变了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工作取向,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1-01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先驱,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在1998年的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主张心理学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之上,要以人类具有的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人们的心理问题,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的幸福。自此,积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逐渐得以明确界定。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一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积极是相对于病理心理学而言

心理学自1897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着三大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1]。然而二战结束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工作者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项使命中,使得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病理式心理学”,致力于纠正人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使心理学偏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使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如何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原有的幸福。

2.提倡心理学应关注个体积极特质

病理式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关注个体的消极行为模式。而这恰恰偏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此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性的丰盛(个体在生活目的、人际关系和享受乐趣上的丰富性)不是仅通过关注对疾病的治疗或消除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就能获得的结果,它更多的是通过重视和建立人类的优势和潜能得以实现的。它鼓励人们更多研究人的优势,如何建立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如何促使正常人在生活中发挥潜能。通过培养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而使人们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

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处理化解消极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要从两方面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中获得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包括对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 的研究——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包括对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等的研究;最后是在群体层面上对积极社会制度的研究,包括公民美德以及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的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使心理学恢复了最初的功能和使命。它强调人可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具有不断向上积极的成长能力和需要。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更加饱满和丰富。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重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力量的使命。积极心理学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新认识人性,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力量,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宽度。

1.理论层面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的内容 。积极的人格是我们人格的动力,在抵制消极人格破坏作用的同时,能够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构成积极人格的要素,包括积极的认知方式、 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2.实践层面

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机会,领悟到自身的积极力量,丰富其心理结构,获得积极成长的体验。高校中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剧表演、专业知识讲座等,但需注意的是活动的设计要凸显一定的积极性,要重视挖掘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以及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寻求具有积极发展意义的教育对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改变先前以说教为主、单纯关注心理问题案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的价值和潜能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的问题并充满信心的解决问题。

建立积极的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多数研究显示大学阶段的个体更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龄人是大学生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朋辈互助关系可让个体减少对咨询师的抵触情绪,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在此关系中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审视反思自己,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也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扩大。

3.微观层面

使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关注个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心理测验能將个人内心的心理倾向外显化,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所使用的量表多是筛查个体是否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如SCL-90、MMPI、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这些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大都为某些负面不健康心态的陈述,个体在阅读大量负面陈述的测试题目过程中不由自主可能会对号入座,无形中会感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测量中常使用的量表为一般快乐问卷、希望特质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等,这些测试可让个体认可并肯定自身的积极品质。

4.宏观层面

创造积极和谐的外界环境。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能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其积极心理。生活环境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建立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家庭中父母的积极品质对孩子起到一定的模范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道德情操。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使我们将目光从学生的“短处”转向“长处”,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暗处”走向“明处”, 对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28)6:134-136

[2]石夏莉.构建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梧州学院学报.2008,5

[3]吴建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