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2014-04-29叶珺霏
叶珺霏
摘 要: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关键词:
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4804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结合国际形势,本文将探讨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为如何进行出口结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借助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资料,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分为10类,根据学术界分类共识,把这10种类别再分为3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根据这三个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0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五年为一单位。主要资本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占比选取年份为2006-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国家/地区统计分析选取的年度为2000年、201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分析资料来源于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U industry的资料,选取的年份为2009年。
2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本章将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及其出口增长率、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四个方面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现状作出简要分析。根据历年年鉴中出口主要货物及金额,总结分析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结构的策略。
2.1 对外贸易出口总额
2.2 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出口产品结构在对外贸易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方法(SITC),将出口产品分为10类:0类(食物及可供使用的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和9类(未分类产品)。在此基础上,出口产品结构有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为SITC的0-4类,而工业制成品则为5-9类。同时,按照学术界的分类共识,把SITC 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中第6、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7类制成品产品定义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本文在分析出口结构时,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历年年鉴,本文将1980年至201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总比的百分数计算出来(见图2),以分析出口产品结构。
图2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1980年后超过了50%,之后该比例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90%。亚洲金融危机后才趋于稳定,略大于90%。相反,初级产品占比一路下滑,1985至2000年间大幅下降,同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趋于平稳,占比小于10%。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缺少技术和资本,但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出口的初级阶段,利用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出口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向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拥有的资源,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出口产品不再具备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已完成了主要由初级产品主导向工业制成品主导的转换。
按照学术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类分类法,本文作出这三类产品在1980年至2010年间出口占总出口量的百分比,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
出口产品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图3显示我国出口产品要素密集性质的变化。图3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较大。1980年至1985年,我国出口由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占据了出口产品的半壁江山,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区区10%。1985年之后,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刚好相反,一路攀升,从1985年的21.30亿美元(7.8%),至2008年飙升到7526亿美元,其占比大于50%,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变。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逐渐减小,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开始一直小幅度下滑。资本密集型产品1980年至1985年大幅下挫,从约40%下降到小于10%,1985年后稳定上升,于2007年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的升级换代。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占比重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
图4显示了2006年至2011年主要资本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和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在这6年间,两者变动趋势均显示上升趋势,总体出口量增加,只有在2008至2009年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需求疲软,导致出口量下滑。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09年以后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继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
2.3 对外贸易出口地区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对中国出口地区结构进行分析,时间段为2005年和2010年。
图5、图6分别表示2005和2010年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增速减缓,但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占总比的比例变化不大。金砖五国概念被提出后,中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出口量增加,从2005年的4%上升到7%。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也有所增加,从2005年的7%上升到2010年占总量的9%。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互动加强。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有所减少,对香港的出口大幅下降,从2005年16%下降到2010年的9%。非洲和英国在总比中的份额几乎没变,分别为3%和4%。
3 中国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结构比较
3.1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比较
作者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分别找出最具代表的类别:食物、矿物燃料代表资源密集型,轻纺产品代表劳动密集型,化学品、机械和电子产品代表资本密集型产品,将这些类别中国出口的产品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欧盟、美国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出口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美国,达到32%。而改革初期出口最多的,以食物、矿物燃料为代表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大幅下降。以化学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所上升,特别是电子产品,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接近欧盟。该表反映的三类密集型产品的趋势与图3反映的相似,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欧盟各类产品所占份额都很高,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所占市场份额偏低,出口主要靠资本密集型拉动。
3.2 中国与发达国家主要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
报告中用RCA指数分析了多个国家2009年出口产品比较优势。RCA指数是理论界常使用的衡量一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中文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1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RCA<1的产品具有比较劣势。由表2看出,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欧盟更有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因为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现在仍处于比较劣势,但指数有大于1的趋势,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4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8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5777亿美元,30年里增长了87倍(见图1),稳居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贸易结构也日益改善,中国外贸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在总结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问题及其原因如下:
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1999年我国实施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的计划,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带来的人口红利和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一直在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而且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不光如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生的效益较差,来料加工贸易只能收取加工费,利润微薄。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受资源限制,以乘数形式高速、成倍地增长比较困难,不可持续。
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低。虽然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一直在增加,屡创新高。但我们必须了解到:OECD国家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总量的40%,而我国只有不到30%。每年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为20%,在这20%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有15%,仅占总量的3%。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也很窄,主要是电子产品、计算机等类别。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高科技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近年来,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迅速: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出口产品多以“高、精、尖”的机械产品为主,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以纺织和机械设备为主,技术含量较国外有较大差距。
出口国家/地区过分集中。一个国家出口国家/地区如果过于集中,增大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如图5和6所示,美国和欧盟属于我国出口最集中的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需求疲软,我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受到阻碍。而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型发展中国家需求却保持旺盛。随着我国与发展中国加贸易增加,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加。
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美国和欧盟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在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面临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低;出口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出口国际地区过分集中;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等问题。
5.2 对策建议
第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一直以来,说明国际交换理论的都是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世界分工生产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受到制约。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那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竞争优势。而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假定条件已经改变。首先,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不局限于国内的资源禀赋;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过投资和采用新技术,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自然的资源禀赋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尤其是国际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价格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即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防止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第二,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使其成为我国未来主要出口产品。不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一国的出口主导产品来看,都是从低技术、粗加工向高技术、精加工产品转换。以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有低收入国家的特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高。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我们的出口贸易增长是以资源和劳动力消耗的成倍增加为代价的,出口产品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指数下降,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这说明仅靠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很难再占有优势。高科技产品不仅利润丰厚,对环境污染小,而且是出口结构转变的契机。因此我们要利用科技进步促进要素效率和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我国需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中最基本的就是其中包含的技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产品质量的改善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优势和出口竞争力;通过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声誉,提高出口效益。
第四,出口国际地区应向发展中国家倾斜。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需求不足,与我国贸易摩擦频繁。而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成员国、金砖国家有进口需求,我国需要对其需求进行关注。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这得益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我国出口产品还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当世界遭遇金融危机,出口增速减缓时,我国政府应注重开发,特别是正在加速发展的新兴金砖国家,东盟地区以及非洲大陆这些市场。
参考文献
[1]李丹.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2007,(25).
[2]李玲慧.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李通.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4]马相东,王跃生.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问题、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