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域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优势
2014-04-29刘珈伶王勇
刘珈伶 王勇
摘 要:
只有打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从研究选题、现实意义、研究视角、研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对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体育资源结构统一规划和配置,从社会学、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层面重点剖析目前“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育资源结构条块分割、各城市特色优势难以发挥的现状,为研究“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体育文化建设拓宽了思路。同时,采用社会学、体育学、数学、经济学等相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形成研究视角的多视角切入,比较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育元素及可发掘的价值。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3801
1 引言
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配置资源,成为“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再生,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有效的发展和保护生态资源,合理的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人力的优化组合是非常必要的。体育资源不仅包含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表现为如体育设施、场地、资料、资金等;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条件、文化环境、体育信息和体育品牌、技术等。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节约型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好各类体育资源。
2 鄱阳湖区域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优势
通过对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体育资源结构及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共同开发;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统筹规划、综合配置”的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育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模型框架。最大限度地实现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育资源的价值,优化体育资源产业布局和配置,提高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体育资源建设及运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将体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不同属性、不同形式、不同类型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资源主要包括文化形式的资源、实物形式的资源、自然资源、后天建造型再生育不可再生资源、社会资源、潜在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向城市转型不断在加速发展。随着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进展,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城市和城镇以及农村之间在文化、观念、经济、生活、消费等各方面的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城镇以及农村之间的各方面的距离,本身国内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实力和潜力的开发都有待提高,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再加上国内实际国情(体育产业规模的局限性、体育人口比例偏低、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不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不足等)。鄱阳湖地区新型城镇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优势。(1)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2)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俱乐部市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3)人们的健身热情和体育消费水平在快速增长;(4)体育旅游资源丰富;(5)红色革命历史悠久;(6)山、江、湖等特色资源的优势和亮点;(7)高校体育文化优势。
3 结语
城市人力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促使了城市生活主体、消费结构、人才市场等需求和发展的变化,也对城市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社会比较关注的教育、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因素都成为拉动经济和投资的新增长点。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等核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也能够拉动以生活、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都会对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巨大需求。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但在坚持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同步发展。(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发展;(2)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互动发展;(3)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生态化协调发展;(4)实现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意识、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倩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吕冬生,李娟.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开发对策[J].岁月,2011,(6).
[3]王永生.从经济学的观点论述体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01):7576.
[4]阴腾龙.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下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23.
[5]范维等.贵州红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05):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