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2014-04-29闻亚云

对外经贸 2014年3期
关键词:义乌国际贸易外语

闻亚云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经贸教育】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闻亚云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现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义乌经济国际化要求。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复合型外语人才更为抢手、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更趋显著等态势,目前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布局比例失调、培养目标趋同、实践性教学相对滞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要求等突出问题。应明确转型原则、明晰专业定位、探索培养模式、优化师资结构、整合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性教学功能,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义乌改革试点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义乌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营业面积470余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从业人员21万人,经营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是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信息和展示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2013年上半年,义乌实现进出口总值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其中出口87.2亿美元,进口1.4亿美元。伴随国际商贸业的发展,已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客商云集义乌。2008年以来,义乌的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数开始超过杭州、宁波,列浙江省首位,登记在册的外国人数量占全省的1/4,签证、居留许可签发量超过全省的1/3。目前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1.4万余人,每年临时入境人员超过40万人次。

2011年5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成为全国第10个也是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综合改革试点的主线可归纳为:在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通过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促进义乌出口逆势快速增长,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并以义乌“国际贸易特区”引领我国新一轮国际贸易转型发展。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模式、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现航空口岸开放、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设立义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等。

其中,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围绕建设世界最大的市场采购贸易渠道的总目标,针对小商品生产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准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交易单笔规模较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和问题,“市场采购”适应小商品采购出口、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需要,形成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新渠道,是以公平市场为主体,商品归类管理、责任追溯追究等为主要内容,以“管得住、通的快”为主要特征,辅之相匹配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商务、出入境和就业管理等监管措施和实施细则的新型贸易方式。

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态势及现实矛盾

(一)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态势

1.复合型外语人才更为抢手。纯语言类的外语人才需求逐渐减少,掌握良好语言技能与丰富知识涵盖面的外语人才更受市场青睐。这些人才大都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语言技能,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国际营销、跨国经营等专业知识,并熟悉财务常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操作以及本行业相关信息等。

2.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更趋显著。在义乌的境外客商中,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占80%以上,且以亚非穆斯林和韩国人为主。这就加大了对阿拉伯语、韩语等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3.对外语人才的综合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外语人才体现出国际化和创新型特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语言与专业的复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种语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专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外语类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各类外语专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除传统的英语专业外,日语、德语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规格均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外语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如何有效对接义乌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精准服务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根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态势,目前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

1.专业布局比例失调。语种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浙江公办本科高校设立的非英语语种专业大多为日语,设立德语、法语专业的各3家,设立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专业的各1家,即便是作为专门外语类高校的浙江外国语学院也未开设韩语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仅有2所和3所院校开设了三年制的应用阿拉伯语和应用韩语专业。这就使得小语种的外语人才相对缺乏,难以满足义乌经济国际化和改革试点的需求。

2.培养目标趋同。各高校缺乏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的个性化培养特色,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理工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大多采取大专业口径实施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也未进行强势学科群的充分整合,从而构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复合型外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等原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思路开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尚未成为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主流,只会外语而不懂某一门专业的情况仍大范围存在。

3.实践性教学相对滞后。目前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未形成独立体系,在实训手段、实训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学学时偏少,未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时间;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现有教师大多为语言学背景,未经过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培训,也未实际从事过国际商务工作,因而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指导;校企互动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尚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需求。

4.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际化要求。由于受专业外语考级通过率等因素影响,高校外语教育大多仍停留于应试教育层面,语言作为交流和协作工具的基本功能被忽视,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普遍不足。阿拉伯语、韩语等小语种学生虽能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但缺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展等方面知识,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三、顺应义乌改革试点需求,促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顺应义乌经济国际化以及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实际需求,应调整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一)明确转型原则

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定位。义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城市,其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外贸以轻纺产品的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和境外投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走出去”以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境外生产型基地为主等。这就要求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结合义乌经济发展特色,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发展态势进行有效对接。针对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态势,彰显专业特色,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目标,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定位专业培养模式。

进一步整合课程设置。需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大跨学科整合力度,在进一步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拓宽深化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实训。同时,综合考虑各类课程构成,促进各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教材更新,使教材间在时间或内容上的配合度和衔接度更为有效,使外语人才形成连贯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进一步优化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对于培养既掌握语言技能,又能动手实践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在外语人才的培养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

进一步丰富语种数量。加快开设阿拉伯语、韩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专业,改善外语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外高校交流,尤其加强与英语国家或韩国、中东国家各高校的合作。

(二)明晰专业定位

面向义乌改革试点需求明晰定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义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也将得到进一步转变。为此,外语人才的培养定位需紧扣义乌经济国际化脉搏,为其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面向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明晰定位。义乌的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二次飞跃”阶段,需要在保持和发展本土化优势的基础上,由“内源式”发展走向全方位开放,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为此,外语人才的培养定位需对接民营企业的现实需求,加大适应经济国际化、熟悉国际商务业务领域、具备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的企业运营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培养模式

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导向,因地制宜设置专业与课程,培养适应义乌改革试点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打破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单打独斗”型的传统培养模式,加大跨院系联合培养外语人才的力度。可供探索的培养模式包括:

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双语),如英语+阿拉伯语、英语+韩语、英语+西班牙语等专业的结合;外语专业+其他专业方向,如英语或小语种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国际会展等专业的结合;其他专业+外语,以专业为主、外语为辅,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国际会展等专业与英语或小语种的结合;双学位模式,外语专业学生到相关院系完成第二学位,其他院系学生到外国语学院完成第二学位。

(四)优化师资结构

寻找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与义乌综合改革试点实践的互动中锤炼教师队伍。以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创新机制和优化环境为关键,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切实提升外语专业教师素质,弥补教师国际商务知识缺乏的“短板”。学校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和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锻炼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团队。鼓励教师到校内的经济管理类学院学习与国际商务相关的非英语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尝试从校外聘用长期从事商务实践工作,精通商务操作技能,有宽泛行业背景,熟悉所从事行业的产品信息、市场动态、企业运作和发展趋势,了解本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兼职教师。

(五)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加快课程设置宽口径改造。遵循“打通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应用”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习空间。对传统的外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务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在大一阶段便植入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然后逐年设置进出口业务流程及相关的商务谈判、营销策略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外语进行写作、翻译及进出口单证制作等技能,以胜任国际商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关系,适当扩大学科基础课程的范围和深度。以选修课方式适当增加若干跨科类、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如纺织品国际贸易、企业跨国经营等。在现有通识课程基础上,增加诸如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类选修课程,以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对专业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市场化细分,按课程结构与功能组合各种课程群,分国际贸易、企业跨国经营等不同模块组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六)强化实践性教学功能

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密切合作,通过联合培训师资等方式提高教师商务技能。组织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经历的团队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并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及时更新实训内容,使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实验、实习、调查、社会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按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分配学时比例。在强化模拟实验教学的同时,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并协助办好各种展会或外事翻译活动等;与企业互利互惠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动手、亲身体验国际商务领域相关业务环节运作程序和操作规范的机会,使其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既能培养外语交流能力及应变能力,也能培养综合运用国际商务业务技巧的实际操作能力。

[1]陈英南.义乌外贸出口发展及其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7):57-59.

[2]章文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浅论[J].浙江学刊,2012(3):160-163.

[3]高彩云.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验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3(18):325-326.

[4]朱晔.论我国高校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2(6):102-103.

[5]沈露,石菲.深化“义乌试点”推动新型国际化发展[N].国际商报,2012-11-12.

[6]张鸣宇.义乌市外国人分层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60.

(责任编辑:梁宏伟)

G526.3

A

2095-3283(2014)03-0138-03

闻亚云,女,浙江海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义乌国际贸易外语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展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