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女杰”曾宝荪
2014-04-28
曾宝荪,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与屈原同一天生日。字平芳,别名浩如,基督教徒,教育家。4岁就随祖母读书,11岁随七叔及大姐离开家乡到上海进入学校读书,19岁去英国伦敦留学,是伦敦大学第一位拿到理科学士学位的中国女性。24岁她和堂弟曾约农学成并同巴路义女士(英国人,冯氏女校校长)回国,后一起创办了艺芳女子中学。曾宝荪特别感谢父亲对她一生的三次帮助:“第一是不许缠足……第二是不为我幼时订婚……第三是准我入基督教及出洋留学。”
●家族老屋富厚堂
曾宝荪的父亲曾广钧是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祖父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曾祖父是曾国藩。她在《我的家世》中描述老屋:“这栋大屋,大体是照侯府规制盖的。宅有东西两门。进来是一个半月形的石板大坪,半月形外,是张大塘,也是半月形,有如泮宫。中门因为门楼很宽,所以并不显得很高大,门上有‘毅勇侯第四个大金字直匾。进了大门,便像北京的四合院。”这里春天田里禾苗绿色满地,夏天宅内外都是荷花,秋天桂花在后山开放,冬天有红绿梅花,“我们小时候在这环境下读书,真是无限幸福”。
●童年偷爬藏书楼
曾宝荪的求知欲特别强,经常偷偷跑到曾家的藏书楼去阅读喜爱的书。曾家大院内南北两边,都有三层楼的藏书室。南楼分公记、朴记两楼。北楼名芳记书楼,“是我祖父母所藏的书;二楼的杂书中,星相医卜都有,小说也不少;三楼即是经史子集等大部头书”。在她小时候,“最爱偷上芳记二楼。管书的贺老头最严,重门深锁,怕我们进去。我曾经由后院子内的大茶花树上爬上楼外走廊,再由走廊窗户挤入楼中……听见楼梯响,或是要吃饭的时候,再偷偷地爬下来。有一日被教书先生看见,大大责骂一场……”
●艺芳女子中学由来
曾宝荪的祖母郭氏的书斋名为“艺芳馆”,所以曾宝荪决计用“艺芳”二字做学校名字。“并且取孔子所主张游于六艺的思想,计学生六班,即以礼、乐、射、御、书、数六个字,依序命名为礼字第一班御字第一班,等等。民国七年(1918)阳历六月初五批准后,于九月十二日在西园龙宅正式开学。民国八年(1919)五月,“艺芳”迁入浩园。
●学校如何抵制日货
艺芳女校的办学经费,最初除巴路义女士捐助,主要来自曾家私产,没有接受政府的津贴。曾宝荪并不拒绝任何团体或个人捐资,但她有一个条件就是:捐款者必须信任学校,否则宁可不要。譬如南洋某烟草公司创办人已加入日本国籍,在当时中国抵制日货时,为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以便于向中国国内推销货物,于是以捐巨款为饵,请曾宝荪证明,被她断然拒绝。另外,“我们并非商业学校,但是学生开了一个小小的贩卖部。同学可以加入股份。贩卖部卖文具用品和学校许可的食品。学期终结账,分发股东红利。日本侵华时学友会组织一个十人团,抵制日货。所以价钱低廉的日货,不能推销。已有的日货,亦须十人团盖印,才能用……”
●拒绝了罗素
民国九年(1920),湖南省教育会在长沙组织了一次国际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当时,罗素、杜威、蔡元培、吴稚晖、张东荪、张薄泉、李石岑、杨瑞六、赵元任、陶行知等都来了。与罗素同来的还有一位“勃拉克女士”,他们俩是未婚同居者。省教育会拟请他们到艺芳女校参加宴会,请帖也发出去了。但曾宝荪很担心罗素的个人生活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当时我也心理上感觉对青年女学生的楷模及平日我的教育,都不适合,便硬着头皮写了一封信给罗素,说明学校有些不同意罗、勃二人的生活,不愿意请他们……”
● 家藏与国宝
曾国藩生前有稿本、抄本的奏折、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书信,约2000万字,都集中收藏于富厚堂。1949年,曾宝荪和曾约农去了香港,把日记及其他重要手稿带到了香港,1951年初,曾宝荪姊弟去了台湾,日记、手稿等又被运到了台湾。“这些都有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记录。可说不是我们曾氏一家之宝,乃是国家之宝。”1972年,年事已高的曾宝荪、曾约农姐弟将曾氏家藏手稿和抄本捐赠给了台湾故宫博物院。
●与庞德不经意的合作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曾从父亲处获得了一本日本画册,画中是中国湖南洞庭湖地区的山水画八幅,传统上称“潇湘八景”。1928年他通过中国留学生曾宝荪的帮助,得以将其中的画中诗译成了中文。庞德抄录了曾宝荪的译文,这份抄本现存美国耶鲁大学拜纳基图书馆。1952年,庞德在一次访谈中,坦承一位来自中国的“曾小姐”对他创作《第49诗章》的帮助。曾宝荪在回忆录里视庞德为“二十世纪的一个有名怪诗人”,并提到庞德从精神病院出来后,其夫人多萝茜与她还有书信联系,告诉她庞德“仍在吟诗自娱”。曾宝荪和庞德之间似乎并无直接的书信往来,但1928年意大利小城的一次会面,成就了一次现代主义“跨艺术诗”的典范。
●婚姻与事业
曾宝荪在金陵女子大学演讲后,该校学生提问:“请问曾先生为何要抱独身主义?如果您结了婚,定是位非常良好的母亲。”她回答说:“如果我结了婚,至多只能做数人的好母亲,而我现在则可做无数人的好母亲。”曾宝荪一生以教育为业,终身未婚。与她同年代,为教育献身终身未婚的女教育家还有吴贻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