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达”与“哲学”的结合
——试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014-04-28陈才
■陈才
“音乐表达”与“哲学”的结合
——试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陈才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伟大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继承了李斯特交响诗的创作手法,同时又使交响诗赋予了瓦格纳歌剧的戏剧性因素,作为交响诗这一体裁的完成者,对交响诗的创作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查德·施特劳斯 尼采 超人哲学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品有《唐璜》、《堂·吉诃德》、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
本文通过对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分析,去了解怎样用音乐诠释哲学思想,怎样从音乐的角度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赋予的情感、哲理,以便我能从新的层次、新的高度理解创作,实践于创作。
技术分析
(1)《引子》
总谱的开头作者以小说的引子为材料开始:
作曲家以低音C为长持续音引入大自然的动机,于是,代表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动机(C-G-C)在深沉的长持续音的震荡中徐徐而生,一直遍布于交响诗的全程。这个动机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当升起的高度紧张到快要撕裂的小高潮时,进入b小调,此时“人”出场了。引子只有差不多2分钟的长度,但已经把红日迸出的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谱例1
(2)《转世》
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神秘的震音引入,之后低音管、竖笛和风琴零碎的奏出新的动机,代表人类思考自身的动机,这个动机与之前代表大自然的动机鲜明对比,由降A调开始。
谱例2
谱例3
在人类主题亮相后不久,由圆号高调吹响庄严而辉煌的格里高利圣咏“我们相信唯一的上帝”,配器不断丰富、加厚,与之前的大自然动机、人类思考的动机融合到一起,这可能暗示了人类在思考自身存在状态之初被传统宗教思想束缚的含义。
谱例4
(3)《强烈的渴望》
这部分的主题由之前的主题变形而来,整个段落的发展又静儿动,前后起伏如瀑布落水,动人心弦。乐谱中由英国管和中提琴引出“渴望”的动机主题,在调性上连续经过B、C、b调。
谱例5(静部分)
谱例5(动部分)
(4)《激情与乐》
本部分开始处由管风琴流动着圣母颂歌的旋律,不久这种宁静即被弦乐的上行旋律冲破,开始了“激情与乐”的情绪。
谱例-6
在这一段第一个主题的起伏相对平滑,几乎是绕着自身旋转变化;第二个主题大幅度跳跃,在极其广的音域中上下穿梭。经过一个渐弱后,结束了主要主题的陈述。
这两个主题截然相反的存在状态无疑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映射,既是两种或N中不同思维状态人们的对应,也是同一个人同一时间无法看清自身的对应。
谱例-7
(5)《挽歌》
b小调的调性给“挽歌”段落蒙上了柔和的色彩,使其若隐若现,本段中宗教的主题有企图回复到霸者的地位的趋势。大自然的动机与人类动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与其抗衡。
本段止,该交响诗的“呈示部”结束。
谱例-8
(6)《科学》
从本段起,进入音乐的“展开部”。
本段以四分音符的三连音的动机发展成一个赋格主题,并利用半音音阶的十二个音编成三种节奏、五个调性。由于赋格的体裁形式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曲式,所以这个主题也就理所当然的象征了思维的科学、逻辑的科学了。
这个主题从“呈示部”中大自然的主题演化而来,但经过大幅度的变形后,不仅节奏上有大的突破,在调性的设计方面也十分缜密。这个行为象征了人类灵魂的升华。
谱例-9
(7)《康复》
这一段,长号与大提琴。低音提琴奏出前面赋格段变化了的主题,之后的发展宏大壮观。
木管的“嘲讽”音调映射了科学越是企图抬头,查拉图斯特拉就越发不去理会科学。
在这里作曲家把前面若干主题材料加以变形而出现。
从病态中苏醒的查拉图斯特拉对世间万物一笑而过,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真正净化成了“超人”。此时的铜管音调激励钢挺,木管欢乐舞蹈。
至此“展开部”结束。
(8)《舞蹈之乐》
从本段起,乐曲进入“再现部”。
这个“再现部”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再现部”有所不同,他是把“呈示部”的若干主要动机材料加以变形得来的。
乐段开始处直接引入圆舞曲节奏,以一个模仿笑声的木管引子开始;这个乐段与《蔷薇骑士》中的一些华尔兹关系紧密。
之后是一段对比性段落,“夜歌”在数个持续和弦的衬托下,引入了一个特别抒情的主题。
(9)《梦游者之歌》
本段以一声钟鸣开始,乐曲也进入尾声;这架钟每四小节响一下,越来越弱,直至消失。开始时钟声响十二响,表示进入午夜,结束时用一个未解决的和声直至消逝。高声部的木管组以极轻的力度重复着B大三和弦;而低音提琴悄悄地持续着作品引子部分的长持续音——“C”——直到结束。
乐曲的最后结束在双调性上:小提琴和木管持续着B大调的“理想”主题,而低音提琴以拨奏的演奏法反复着“C-G-C”的大自然主题。所有的问题最后都没有解决,没有结论,没有方法……
结语
通过对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分析,证实了理查德-施特劳斯接纳且推崇了“超人”的哲学思想,他用波澜起伏的交响诗精彩地翻译了尼采的这一哲学思想。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用强悍的想象力、精湛的作曲技术、宏大的配器、夸张的音响效果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超人”的活动状态。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1:罗忠镕《现代音乐赏析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许勇三《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谬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7: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
8: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9: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庄曜《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11:鲁成文《乐游德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邱晓峰《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作品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钟子林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4:【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
15:【德】尼采《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周国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德】瓦尔特-德皮施《理查德-施特劳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17:雷兴明《施特劳斯交响诗的艺术特征述评》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18:张国庆《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历史沉浮》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总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