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传统文化带入学生心灵
2014-04-27李冉
摘 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就提出了令举世思考的观点:挽救21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即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重视学习并且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应该学习并落实传统文化,并在教学活动中将传统文化带入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孝道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记得在网上见到一篇这样的新闻,当时引起了我的思考,这篇新闻是这样的:2014年 3月9日晚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给家里洗干净,再通过快递寄回来,这已经成了邮政的一项新业务。在我们为当前市场主体能够更好的满足老百姓切身需要欣喜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去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大学生已经成年,清洗脏衣物理应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他們为什么还要把这些脏衣服千里迢迢地寄送给父母,让父母代劳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来另一个画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自己也拿着盆子,趔趔趄趄地为妈妈端来一盆水,轻轻地说:“妈妈,洗脚。”这个小男孩温暖了无数的观众,也让我们感慨有这样一位孝顺懂事的孩子该是父母最大的骄傲。是啊,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孝亲尊师,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历久不衰的大根大本,可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却被我们慢慢淡忘。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现在到了必须要面对的时刻。在这里还是要感恩我们伟大的先祖一直以来的谆谆教导,让我们还没有彻底忘记。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几年的授课和学生管理经历中,我也慢慢意识到,教育者想要学生改掉坏毛病,必须在教学或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倡并且落实孝道。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孩子孝顺父母,他就会懂得好好照顾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他也就不会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甚至是通宵熬夜上网游戏。如果一个孩子孝顺父母,他就懂得好好学习,因为父母期望自己在学校有好的成绩和好的表现,将来有一技之长有求生的本领。如果一个孩子孝顺父母,他就自觉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因为德有伤,贻亲羞。
化人必先正己。教师想要学生学习并且落实孝道,必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落实孝道。因为教给别人幸福,自己必先是一个懂得怎样让自己幸福的人。教给别人孝顺自己必先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榜样。 传统文化在走进学生的心灵之前,教育工作者必先让传统文化走进自己的心灵。
从接触传统文化以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的,这是一点浅薄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第一、读诵《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论语》》《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等圣贤书籍,并听取专家老师们的讲解。陈大惠老师、蔡礼旭老师、钟茂森老师、靳雅佳老师、曾仕强老师,讲解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很多原以为明白的道理。传统文化论坛光盘《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中陈大惠老师《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无知。靳雅佳老师的一堂音乐课,让我意识到选择倾听好的音乐,对自己品德和灵魂的滋养。许洁老师《不懂胎教的女强人》让我学习到高学历的获得必须建立良好德行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一纸文凭,就像《弟子规》七个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所安排的顺序一样,只有先学会做人,处事才有立足点。钟茂森老师《女论语》《女戒》课程让我了解到做女人的本分,开始了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老师。曾仕强老师的《易经的智慧》也让我感慨中国祖先在处理自然与人关系中的智慧。等等。传统文化的典籍非常多,内容也非常深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更用心的学习和更坚定的落实。
第二、把自己所学到的道理落实在生活实处。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觉察到自己并没有完全尽到一个做女儿应有的本分。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至少从三个层次做起,这三个层次分别是:“养父母之身”,多关照父母的物质生活,细心周切。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要像照顾婴儿一样谨慎和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比如《礼记》中关于养老的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我们一定要选择父母生理所需要的食物。其次,我们还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没有忧虑烦恼,心情愉快。这就要“顺”,如果不顺,父母就会生烦恼。落实起来虽然不容易,但是关键在用心。再次,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之志是什么?对子女的期望。我们要懂得父母的心愿和期望,父母期望子女生活舒适,事业有成。眼光看得比较远的父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我们做子女的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还要帮助父母学习传统文化,修正以往错误的言行举止。就像《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第三、将自己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的感悟带入课堂。在学校里我所讲授的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该课程在大学阶段是必修课,属于德育课范畴。该课的开设宗旨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前年龄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从而协调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对当前大学生活和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导人们走向身心和谐的文化,比如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提出了人在一生中必须要面对五种人际关系即五伦关系:父子、长幼、君臣、夫妇和朋友关系,可见这五伦关系是否能够处理妥当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还提出了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总的原则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这种仁爱表现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和朋友有信。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人格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和恋爱与性心理等这些章节的教学不谋而合。再比如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论点,学习这些理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承受与应对挫折和危机,更加有规律的安排生活作息,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健康的心态看待生命的意义。佛学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社会教育,释迦摩尼佛用一生的讲学告诉人们用慈悲和爱看待生命里所遇到的人、事、物,懂得知足和感恩,学习了这些教理我变得更加豁达了,学会了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生命中所赋予的一切。
在学习了这些传统文化后,在课堂上就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学生,我发现学生们也开始慢慢学会了反思自己,分享经验。比如有一次上完课后,两位学生走到我的面前,先是深深地鞠了一躬,后说:“感恩老师让我们学习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都受益很多。”看着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我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从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自己也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前一个月想不起来给爸妈打个电话,现在天天都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也更加体量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很欣喜地觉察到自己的变化。还有的学生分享,自己以前心态不好,总是焦虑经常闷闷不乐,现在学了传统文化很多事情都能想开了,也懂得了分享的快乐。看到学生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我也在心理默默勉励自己在今后的时间要更加精深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精神食粮。
最后用《大学》里面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作者简介:李冉 (1984-),女,山东济宁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基础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