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有效实施
2014-04-27刘华曹霞
●刘华 曹霞
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有效实施
●刘华 曹霞
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单位内控现状不容乐观。文章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目标,分析了其缺陷和现状,并提出了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社会职能更加强化,政府的投入不断增长,重大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多,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难度逐步增大,工作中的廉政风险日益突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①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使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章可循,做到收支行为规范化,财务管理科学化,减少内部管理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资产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缺陷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环境包括单位整体风险意识、管理层的职能发挥、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单位组织结构合理设计、信息畅通、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等等。②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注重单位工作业绩,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还有的单位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③由此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运行程序不规范,存在很大的内部控制风险隐患。监督考核机制也形同虚设,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审人员的审计知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风险评估执行不力。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经济来源多由国家财政拨款,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和风险评估意识,没有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存在的风险缺乏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也不能及时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和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评估执行不力,从而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失效。
3.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甚至个别会计人员道德缺失,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一些单位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没有建立不相容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授权审批控制不严,导致职权重叠或越权审批,有些关键岗位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隐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预算控制执行不严,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很多,随意性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很差,使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失控等。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关键岗位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为例,在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上,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关键岗位实行有效分离;重点加强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医用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基建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强化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建立完善的议事决策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在重大项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及执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设置“内控点”,强化动态监管,从而保证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严格预算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单位预算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规范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对于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特殊情况严格把关,一般可半年集中调整一次,上报单位预算管理机构审批后实施。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④同时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单位预算的贯彻落实。
3.加强风险评估控制。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内控目标,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准确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点,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实现有效内部控制。以我们医院为例,分析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关键点,对财务管理、基建维修及药品、设备、医用物资采购等重点权力和关键岗位,进行风险评估控制,形成有效监管。在基建项目管理方面:建立完善基建项目台账管理制度,强化对“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落实情况的监控,实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实施基建项目公示制度,重点防范在招投标、施工监管和资金管理使用等工作中的风险控制。在医用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药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试剂及高值耗材等医用物资招标采购制度,完善采购决策、采购实施、采购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等,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了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加强风险环节控制。
4.加强收支业务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内控原则,明确付款审批和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重点加强支出审批控制,不得越权审批,严格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等。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加大基建项目、大额购置、专项资金支出的监控。规范内部科室财务管理行为。重点防控科室和下属单位私存私放资金、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堵塞管理漏洞。
5.切实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管理层应强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塑造单位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单位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法制观念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会计岗位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技能,熟悉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总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科学化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②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财会,[2008]7号
③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06(7)下
④内部控制.高级会计实务.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湖北十堰 442000)
F233
A
1004-4914(2014)07-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