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和心理求助的相关研究
2014-04-27盛红勇
盛红勇
(湖南文理学院 师范教育教学部, 湖南 常德 415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竞争的加剧,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扰。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寻求外界帮助以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行为称为心理求助。中学教师在工作和家庭两个不同场所的角色常常产生冲突。工作和家庭冲突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效果,所以心理求助成为缓解矛盾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中学教师工作—家庭的冲突现状以及与心理求助的关系,提高中学教师通过心理求助解决工作—家庭冲突的意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抽取某市中学教师98人,其中男性66人、女性32人。
2.测试工具
(1)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问卷由Fischer和Turner编制,共29个条目。该问卷的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7(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0.70(对耻辱的忍受性);0.62(人际开放性);0.74(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1]。
(2)中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问卷:该问卷由吴明霞等人编制,共22个条目,五级评分。包括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 2 个分问卷,ɑ 系数分别为 0.88 和 0.93[2]82。
3.测试与统计方法
调查前对老师们讲解测试的目的和方法,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评定。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地域、学科专业、性格等。对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相关、方差分析等,以上所有统计工作采用 EXCEL2003、SPSS13.0 完成。
二、研究结果
1.中学教师心理求助现状分析
第一,经检验,中学教师群体均值(五级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求助需要 3.23、求助信心 3.13、求助总分 3.02、求助耻辱2.85、求助开放2.77。从以上数值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对需要心理帮助的自我认知比较清楚,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具有中等以上的态度。心理求助过程中的人际开放性和对耻辱的忍受性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总体趋势上,中学教师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具有中等偏上的态度。
第二,在对中学教师的性别、职务、地域、婚姻状况、专业(文科、理科)、性格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时发现,这些因素对教师的心理求助及各维度产生影响的方面不多,但在求助中的人际开放性上,文科教师显著高于理科教师,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教师在求助开放性上的差异
第三,中学男教师对耻辱的忍受性得分高于女教师,男教师为15.17 ±2.21,女教师为 13.87 ±1.68,T 为 2.07*;未婚中学教师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显著高于已婚中学教师,均值:未婚为 26.88 ±2.64,已婚为 25.20 ±2.06,T 为2.32*。
2.中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
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均值为2.15,工作对家庭的影响均值为2.33,略大于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均值1.96。不同性格、专业、地域(城市、农村)、性别、婚姻状况的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没有显著差异。
3.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
心理求助与工作—家庭冲突的总分、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相关极显著,求助自信、求助开放与工作—家庭冲突及各分维度相关显著,求助耻辱与工作影响家庭及工作家庭总分相关显著,与家庭影响工作相关不显著,求助需要与工作—家庭冲突及各分维度相关不显著,见表2:
表2 心理求助与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分析(R)
4.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求助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求助为因变量,与之显著相关的工作—家庭冲突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对心理求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
表3 人际信任、社交孤独对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三、讨论及建议
1.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总体状况
工作—家庭冲突是指个人在工作或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使其在家庭或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发生困难,一个领域的角色要求干扰了另一个角色领域的执行,就会产生工作—家庭冲突。[2]80这种冲突处理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间接影响家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此次研究发现,中学教师普遍体会到了一定程度的工作和家庭冲突,但这种冲突处于中等偏下的可控水平,工作对家庭的影响略大于家庭对工作的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3]。
究其原因,这与当前中学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存在密切关系。中学教师为了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得他们必须在工作上的身心投入远远大于对家庭事务的关注。另外,来自社会各界的高期望以及处理与校领导、同事和家长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使教师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因此,教师们感觉到工作对家庭的干扰大于家庭对工作的干扰。
2.中学教师心理求助分析
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心理求助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中学教师需要心理帮助,也对心理健康专家有较好的信心;但在心理求助过程中又放不开,并觉得心理求助有些许的耻辱。这其实体现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固有观念的矛盾。
文科教师在心理求助中的人际开放性好于理科教师,这可能与专业特点有关。男教师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中耻辱的忍受性好于女教师。女教师一般羞于把自己内心的隐私向不是很亲密的人说,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此,要加强对理科教师、女性教师的人文关怀,重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等,帮助其协调或缓解工作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冲突。
未婚中学教师对需要心理帮助的自我认知好于已婚中学教师。这是因为,一方面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年轻,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需要的认知程度较高;另一方面未婚教师没有太多家庭事务要处理,对自身心理需求的关注也较多。
3.积极寻求心理帮助,缓解工作—家庭冲突
教师的工作—家庭平衡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工作—家庭冲突和矛盾的有效应对,不仅有助于减轻个人的压力和焦虑,还能改善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关系,增强教师、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幸福感。[4]中学教师应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理性地对待工作—家庭冲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及时化解由工作和家庭产生的矛盾冲突对自己情绪的困扰,如有不良情绪时应找人聊天倾诉,学会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另外,学校及其相关组织如工会在关注教师的工作业绩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1] 徐丽.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2]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李晔.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3(4).
[4] 李原.工作—家庭的冲突与应对[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