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2014-02-12王月红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王月红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这是党在新时期重要的思想理论创新。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一个全新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三个倡导”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全体国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

一、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现状分析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2]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过渡群体,一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继承了不同的传统价值观成分;另一方面,他们在大学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受到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的纠结,传统、现实与理想在他们身上常常陷于激烈的冲突,从而产生迷茫与彷徨。作为过渡群体,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将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但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价值观的多元化。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价值观趋于务实。在国家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愿牺牲自我利益。(2)政治思想观念的纠结。一方面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对社会上的权钱交易、腐败不公等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表示忧虑。(3)学习观念的务实。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我价值,有很强的成才欲望,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实效性”。认为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前途的担忧。(4)就业观的功利。不愿到西部条件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工作和创业;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既想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又想追求丰富的精神内涵,认同西方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追求庸俗和快餐文化。(5)道德法制观念的困惑。他们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但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又很茫然和无所适从,内心认可公平公正,按规则办事,但现实中又认可投机取巧,漠视校园纪律和规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投机价值倾向趋于严重。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总体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造成了个别大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向畸形发展。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大会报告中专门就青年讲了一段语重心长的寄语,不仅指出了青年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而且也向青年提出了树立“三观”和做到“三热爱”的希望。大学生要响应党的号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路径

1.发挥高校思想教育功能,强化引导培育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在价值取向中的矛盾和困惑,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程,迫切需要学校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如果高校放弃或放松教育工作和导向作用,很可能使学生受到错误的价值影响,从而选择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和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其中包括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行为的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培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体内容还包括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宗教教育等。[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2.大力增强学生自我引导、自我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家庭的过多照顾和疼爱,有很强的优越感,认为生活本来就应该美好、舒适,但由于家长对他们寄予过多的期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心灰意冷。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我教育,明辨是非,正确树立“三观”,才能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其一,要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其二,要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更是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下乡支教、参加公益活动、帮扶助残、青年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等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三,要把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可见其分量之重。全面发展并不是不要个性,更不是泯灭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人兴趣专长,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进步、学业有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帮助作用

社会要通过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向全体社会公民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要积极宣传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要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时代化。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挖掘一批我们身边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美”典型,比如当前社会上涌现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创造条件让这些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等走进大学开展巡回宣讲,用他们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力量感染学生,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会对他们形成强烈的心灵震撼,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易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影响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夯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是最具有朝气活力,最能敏感地捕捉时代发展脉搏,敢于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最具创造性和无限发展潜能的群体,是我们时代的骄傲、社会的希望和国家的栋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都是时代价值的风向标,是引领和自觉践行社会价值的表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凝心聚力,不断提供正能量。更重要的是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社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建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