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列特联合术中舒适护理预防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中出血36例
2014-04-27李丽娜
李丽娜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医院手术室,河北 保定 072450)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TUPKRP)术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最佳方法,但术中与术后出血仍是常见并发症。笔者应用爱普列特联合术中舒适护理预防TUPKRP术中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行TUPKRP术的BPH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中,患者年龄64~80岁,平均(68.6 ±8.5)岁;平均病程(9.2 ±3.1)年;伴有高血压 15 例,糖尿病 8例,冠心病 9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 65~82岁,平均(68.3 ±6.8)岁;平均病程(8.6 ±2.8)年;伴有高血压 13 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在腰麻下行TUPKRP术,对照组行术前常规护理。治疗组术前另加服爱普列特(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69,规格为每片5mg)5mg,每日2次,口服7~10 d,并术中予以舒适护理。舒适护理要点如下。
术前护理:手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查阅病历及辅助检查结果,了解病情,特别是心脑血管及肺部情况,做好病情评估。重视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者和家属简要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室环境,缓解患者术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以取得患者合作。
手术器械及灌洗液的准备:手术室护士提前准备好电切器械、配件并做好消毒,连接好电视监视系统、光源系统,开机检测确保正常运转。台下护士应熟练掌握器械连接及常见故障,并及时解决。备足灌洗液。
术中护理:术前30min将室温调节为26~28℃。将灌洗液加温至32℃左右。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正确摆放手术体位为截石位,两大腿外展,使之夹角为60°~90°,腿托应托在小腿肌肉组织丰富处,双足外旋10°~15°,注意不要将腘窝紧贴于支腿架上,避免局部血管神经变压,腓骨小头处垫上软垫。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计算方法[1]:将冲洗液混匀,抽取5mL用血红蛋白检测仪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失血量计算(mL)=冲洗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L)×冲洗液的量(L)/术前血红蛋白浓度 ×10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s)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n=36)对照组(n=36)术中出血(mL)153.25±52.71*256.52±62.58手术时间(d)56.61±12.12*80.11±13.28术后冲洗时间(d)4.03±2.06*6.11±2.98住院时间(d)11.58±4.18*14.62±5.16
3 讨论
经尿道TUPKRP术是目前治疗BPH的最佳方法,但术中与术后出血仍是最常见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可以提高术中视野清晰度,提高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同时也有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该手术。爱普列特为高选择性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与5-α还原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形成三元复合物,抑制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变,而且不受高浓度睾酮影响,可最大限度发挥其药效作用。服用爱普列特后前列腺内血管数目和血管内皮面积明显减少,从而减少术中与术后出血[2]。术中予以舒适护理,对于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及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护士术前访视全面了解患者各种情况,术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观察病情,做好预案;熟悉手术步骤,正确摆放手术体位,熟悉仪器的操作和故障排除,提前预温灌洗液等,均能保证手术连贯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BPH患者行TUPKRP术前应用爱普列特并予以术中舒适护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术前短期服用爱普列特并予以术中舒适护理,可减少TUPKRP术中出血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孝东,杨宇如,卢一平,等.非那雄胺减少TURP术中出血的机理研究[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10):694 -696.
[2]安蜀昆,金 松,李 松,等.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爱普列特减少出血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2):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