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2014-04-26齐乐任春雷
齐乐 任春雷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56-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完整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领青年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提高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大影响。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先进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承者,在西方反动文化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判断模糊、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校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化为自身文化素养,并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传播其文化内涵与内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团结统一,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高尚的精神,这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多种价值观呈现相互交错、剧烈碰撞的形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推行促使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由于传统道德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导致他们陷入价值观困境之中,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干扰。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断地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信仰造成影响。此外,社会的腐败现象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以及个人命运产生疑惑,在彷徨思索中他们转向自我主义,主体意识也逐渐增强,呈现出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转移的趋势,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更为明显。
(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碰撞,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密切,但是全球化像是“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也在全球快速蔓延。西方国家试图将普世价值观,人权、自由、民主等思想强加给中国人,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通过大众媒体,在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大力宣传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思潮给当今大学生的价值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信息化时代的各种网络传媒的作用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一方面,它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大众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正处在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传入中国,导致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到困惑,从而产生了价值观混乱,感到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仰,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的现象。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使命,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其在理论和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单方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掌握理论,缺乏主动参与相关实践的经验,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很可能造成受教育者所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的效果。教师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避免暂时性知识记忆及戒除人格分裂,重视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亲身体验与持续性实践。
2.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常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结果。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教学方式改革的新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将抽象的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试讲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讲多问,这样学生在试讲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更容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教育内容空洞乏味
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呆板,无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营造一个使大学生能够具体学习、探讨理论知识的环境,造成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最基本的概念理解。课上与课下的教育脱节是高校教育出现问题的表现,教育应该贯穿对人教育的始终,课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这是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也很少设置相关监督机制来反馈大学生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的实现路径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学生自主参与教育活动
首先应当改革教育模式,利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武装学生的头脑,从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最后,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公共实践活动参与中的培育与锻炼,可以通过对国家政治生活、所在学校与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2.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教育活动主动参与评价体系,个体日常生活融入评价体系,公共生活实践参与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评价体系引领网络舆论导向,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学习中,开设独立的网站,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评价体系的板块,把考评重点放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上,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与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与式教育的社会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应承担责任,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参与式教育给予支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需要,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书籍、杂志等刊物和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焦点访谈等精神传播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鼓励高校通过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影片等直观形式的宣传手段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性活动,提高政治素质,参与学术性讨论。
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
[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4]曾燕波.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与再塑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5,(3).
[5]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