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贸易多维度互补性实证问题分析

2014-04-26杨嘉宇黄颖利

经济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俄

杨嘉宇+黄颖利

摘 要: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发展中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从横向分析中俄贸易互补性,得到两国互补性强的结论,不同产业间贸易发达,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再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验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中国产业内贸易有待加强的结论。

关键词:中俄 比较优势 SITC 贸易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40-03

一、引言

中国与俄罗斯均为世界性大国,2012年全球国家GDP排名中中国列第二位,俄罗斯列第十位,两国互为邻国,有长达4300公里的共同国境线,双边贸易额达到881亿美元,双边投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现阶段中俄两国的贸易仍然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贸易产品仍主要为石油、煤矿等初级产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层次相对较低。

为了提升中俄的贸易层次,深化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部分学者、专家从多个角度思考中俄贸易现状,提出发展深化中俄经贸关系的对策。赵传君(2010)系统论证了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障碍,分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给中俄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战略效应,对中俄贸易的互补性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制做了论述,最后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机制和推动自贸区进程方面提出了构想和建议;董锐(2010)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中俄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构相关性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两国贸易总体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结论。当前,中俄经贸联系热络,双边经济合作亟待进一步深化,以多维度研究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对规划中俄两国贸易发展、深化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03年至2012年数据,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方法SITC3.0将贸易产品分为十大类,分类实证研究中俄两国贸易的互补性。首先,按SITC产品分类测算两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俄两国比较优势的互补性,得到两国在何种产品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中俄贸易的结构互补性,得到中俄贸易分类别产品以及总体互补性的强弱,但是中俄贸易的互补性主要反映在产业间贸易领域;再次,根据中俄贸易互补性强的现状,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俄贸易是属于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何种类产品属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如何;最后,汇总结论。

二、中俄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一)中俄贸易比较优势互补性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巴拉萨(Balas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实证分析中俄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的大小,一国某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越大,表示该国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强,其公式为:RCAxki=(Xki/Xi)/(Wxk/W)。

其中RCAxki表示i国k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ki表示i国k类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总出口额,Wxk表示世界k类产品出口额,W表示世界的总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2.5,则一国该类产品具备极强竞争力,如果1.25

按照国际贸易标注分类(SITC)将商品分为10大类,即0类食品和活牲畜、1类饮料和烟草、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及润滑油、4类动植物油脂、5类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与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成品、9类未分类产品,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类、7类、9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6类、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采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分别计算中俄两国在SITC分类下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如表1和表2。

表1反映了近10年中国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8类杂项制成品的RCA高于1.25,表明中国的此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第7类机械与运输设备也于2011年超过了1.25,也具备较强竞争力,中国的第6类、第8类、第7类产品具备比较优势;表2反映了近10年俄罗斯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第3类矿物燃料及润滑油的RCA高于2.5,表明具备及强竞争力,第9类未分类产品的RCA高于1.25,表明俄罗斯的此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具备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煤矿初级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从动态来看,10年来,中国在0-3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不断下降,6-8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不断升高,说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工业化不断推进,出口摆脱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但是工业制成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罗斯在第3类矿物燃料及润滑油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表明了俄罗斯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在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处于降低趋势,是因为俄罗斯国内劳动力资源不足导致的。

(二)中俄贸易结构互补性实证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俄两国比较优势互补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两个国家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可以用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TCIij=∑k RCAxki×RCAmkj×(Wk/W),其中,TCIij表示i、j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k表示产品类别,RCAxki表示i国k类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计算方法上文已经提到,RCAmkj表示j国的k类产品的进口比较劣势,RCAmkj值越大,表示j国进口k类产品的比例越大,j国在k类产品的生产上越处于劣势,Wk表示k类产品的世界出(进)口额,W表示世界出(进)口总额。如果i、j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TCIij>1,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TCIij越大,两国的贸易的互补性越强,如果TCIij=1,则说明两国的各类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

本文采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分别计算以中国和俄罗斯为出口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3和表4。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其中,中国作为出口国、俄罗斯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0类食品和活牲畜、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杂项制成品以及第8类杂项制成品,这些产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矿物燃料及润滑油,这些产品包括原材料、矿产品以及能源。这些反映了中国在食品业、轻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具备比较优势,而俄罗斯出口以能源等原材料为主。

同时,根据两个指数10年的变化,在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0类、1类、2类、4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下降,7类、8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上升,其他类别产品互补性变化不大,说明中俄双边贸易不再以农产品、原材料为主,机械产品、运输设备在中俄双边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表5,2003—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可以得到,无论中国出口俄罗斯进口,还是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两国的综合性互补指数都是逐年上升的。2006年,中俄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开始大于1,2010年,俄中贸易开始大于1,这说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是比较强的,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源的,中国也是俄罗斯能源输出的重要市场,中国的轻工业制品、机械制品等在俄罗斯市场也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中俄产业相似度较低,贸易的互补性大多源于产业间贸易,而非产业内贸易。

(三)中俄产业内贸易分析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相似,这些企业进行资源在分配比较容易,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在生产上需要做出的调整较小,成本也较低。提升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促进中俄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和洛伊德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俄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GLij=1-丨Xkij-Mkij丨/(Xkij+Mkij)

其中,GLij表示i、j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的出口额,M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进口额。如果GLij=0,表示两国无产业内贸易,如果0

表6反映了2003—2012年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0类食品和活牲畜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接近1,说明此类产品的中俄双边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这是因为中俄两国互为邻国,居民饮食差异不大,从而进行产业内贸易;5类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以及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产业贸易指数也比较高,而且近10年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升高,说明中俄两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两国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分工细化,都需要寻求国际市场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这对两国都是有利的;其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不高,包括原材料、能源、服装鞋帽等,这是由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这些领域中俄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

三、实证结论

一是中俄两国的经济开放度都比较高,对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依赖程度较高,中俄两国的对外贸易对两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两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

二是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俄罗斯主要出口能源等原材料,出口的优势产品反映了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中俄两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不同,俄罗斯在初级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机械制造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三是两国存在着紧密的贸易关系,双方贸易互补性强,而且从动态上来看,这种互补性将越来越强,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备比较优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资金实力雄厚,俄罗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尖端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双方优势互补,是发展两国经贸、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基础,应该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四是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同一产业上未能形成细化的国际分工,也未能形成产业内贸易运行机制,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产业间互补,为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两国产业内贸易还有待加强。

五是中国两国贸易的强互补性以及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说明中俄两国还存在很大的贸易潜力,需要两国加强经济贸易的合作,商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捷,单文婷.中国与欧盟和东盟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比较—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2] 董锐.中俄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3)

[3] 赵雯.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1

[4] 刘婷.建立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赵传君.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嘉宇,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颖利,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本文采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分别计算以中国和俄罗斯为出口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3和表4。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其中,中国作为出口国、俄罗斯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0类食品和活牲畜、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杂项制成品以及第8类杂项制成品,这些产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矿物燃料及润滑油,这些产品包括原材料、矿产品以及能源。这些反映了中国在食品业、轻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具备比较优势,而俄罗斯出口以能源等原材料为主。

同时,根据两个指数10年的变化,在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0类、1类、2类、4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下降,7类、8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上升,其他类别产品互补性变化不大,说明中俄双边贸易不再以农产品、原材料为主,机械产品、运输设备在中俄双边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表5,2003—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可以得到,无论中国出口俄罗斯进口,还是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两国的综合性互补指数都是逐年上升的。2006年,中俄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开始大于1,2010年,俄中贸易开始大于1,这说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是比较强的,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源的,中国也是俄罗斯能源输出的重要市场,中国的轻工业制品、机械制品等在俄罗斯市场也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中俄产业相似度较低,贸易的互补性大多源于产业间贸易,而非产业内贸易。

(三)中俄产业内贸易分析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相似,这些企业进行资源在分配比较容易,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在生产上需要做出的调整较小,成本也较低。提升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促进中俄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和洛伊德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俄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GLij=1-丨Xkij-Mkij丨/(Xkij+Mkij)

其中,GLij表示i、j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的出口额,M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进口额。如果GLij=0,表示两国无产业内贸易,如果0

表6反映了2003—2012年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0类食品和活牲畜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接近1,说明此类产品的中俄双边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这是因为中俄两国互为邻国,居民饮食差异不大,从而进行产业内贸易;5类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以及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产业贸易指数也比较高,而且近10年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升高,说明中俄两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两国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分工细化,都需要寻求国际市场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这对两国都是有利的;其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不高,包括原材料、能源、服装鞋帽等,这是由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这些领域中俄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

三、实证结论

一是中俄两国的经济开放度都比较高,对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依赖程度较高,中俄两国的对外贸易对两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两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

二是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俄罗斯主要出口能源等原材料,出口的优势产品反映了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中俄两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不同,俄罗斯在初级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机械制造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三是两国存在着紧密的贸易关系,双方贸易互补性强,而且从动态上来看,这种互补性将越来越强,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备比较优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资金实力雄厚,俄罗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尖端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双方优势互补,是发展两国经贸、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基础,应该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四是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同一产业上未能形成细化的国际分工,也未能形成产业内贸易运行机制,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产业间互补,为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两国产业内贸易还有待加强。

五是中国两国贸易的强互补性以及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说明中俄两国还存在很大的贸易潜力,需要两国加强经济贸易的合作,商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捷,单文婷.中国与欧盟和东盟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比较—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2] 董锐.中俄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3)

[3] 赵雯.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1

[4] 刘婷.建立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赵传君.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嘉宇,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颖利,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本文采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分别计算以中国和俄罗斯为出口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3和表4。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其中,中国作为出口国、俄罗斯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0类食品和活牲畜、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杂项制成品以及第8类杂项制成品,这些产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矿物燃料及润滑油,这些产品包括原材料、矿产品以及能源。这些反映了中国在食品业、轻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具备比较优势,而俄罗斯出口以能源等原材料为主。

同时,根据两个指数10年的变化,在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0类、1类、2类、4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下降,7类、8类的互补性指数逐渐上升,其他类别产品互补性变化不大,说明中俄双边贸易不再以农产品、原材料为主,机械产品、运输设备在中俄双边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表5,2003—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可以得到,无论中国出口俄罗斯进口,还是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两国的综合性互补指数都是逐年上升的。2006年,中俄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开始大于1,2010年,俄中贸易开始大于1,这说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是比较强的,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源的,中国也是俄罗斯能源输出的重要市场,中国的轻工业制品、机械制品等在俄罗斯市场也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中俄产业相似度较低,贸易的互补性大多源于产业间贸易,而非产业内贸易。

(三)中俄产业内贸易分析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相似,这些企业进行资源在分配比较容易,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在生产上需要做出的调整较小,成本也较低。提升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促进中俄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和洛伊德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俄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GLij=1-丨Xkij-Mkij丨/(Xkij+Mkij)

其中,GLij表示i、j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的出口额,Mkij表示i国k类产品对j国的进口额。如果GLij=0,表示两国无产业内贸易,如果0

表6反映了2003—2012年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0类食品和活牲畜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接近1,说明此类产品的中俄双边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这是因为中俄两国互为邻国,居民饮食差异不大,从而进行产业内贸易;5类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以及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产业贸易指数也比较高,而且近10年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升高,说明中俄两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两国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分工细化,都需要寻求国际市场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这对两国都是有利的;其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不高,包括原材料、能源、服装鞋帽等,这是由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这些领域中俄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

三、实证结论

一是中俄两国的经济开放度都比较高,对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依赖程度较高,中俄两国的对外贸易对两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两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

二是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俄罗斯主要出口能源等原材料,出口的优势产品反映了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中俄两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不同,俄罗斯在初级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机械制造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三是两国存在着紧密的贸易关系,双方贸易互补性强,而且从动态上来看,这种互补性将越来越强,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备比较优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资金实力雄厚,俄罗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尖端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双方优势互补,是发展两国经贸、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基础,应该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四是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同一产业上未能形成细化的国际分工,也未能形成产业内贸易运行机制,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产业间互补,为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两国产业内贸易还有待加强。

五是中国两国贸易的强互补性以及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说明中俄两国还存在很大的贸易潜力,需要两国加强经济贸易的合作,商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捷,单文婷.中国与欧盟和东盟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比较—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2] 董锐.中俄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3)

[3] 赵雯.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1

[4] 刘婷.建立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赵传君.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嘉宇,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颖利,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中俄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подписали соглашение 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в разработке широкофюзеляжного самолета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