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地方经济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探讨
——以泉州市为例
2014-04-26汪威毅殷勤苏元涛
汪威毅殷勤苏元涛
(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宜兴214200;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福建·三明365000)
规避地方经济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探讨
——以泉州市为例
汪威毅殷勤苏元涛
(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宜兴214200;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福建·三明365000)
文章以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数据,分析泉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因素及其特殊性,并通过分析泉州产业、教育和技术创新基础等条件,探讨符合泉州实际规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泉州 中等收入陷阱 规避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将近10年了,由于这一概念关注的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并且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所印证,所以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近两年转入年均7%左右的中速增长的阶段,国内学者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讨论。本文借助这一概念来分析泉州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的是准确把握泉州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认识可能导致经济发展进入严重困境的因素,探讨泉州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途径。
一、文献评述
国内外目前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本文只作概要地文献回顾。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Trap)的概念[1],这个概念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是描述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进入“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定量角度是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收入标准;从定性角度理解,其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这一定性的涵义主要从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揭示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量和质的规定性的把握,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或依据。
“中等收入陷阱”量的规定性,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美元的币值而变动,其量的规定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学界对其质的规定性上也存在诸多的不同观点。
从量的规定性上说,由于美元贬值的原因,有关“中等收入陷阱”以美元计算的收入标准也会提高,衡量收入水平的标准是动态的。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2011年7月的标准,不同收入阶段中,低收入为年人均在100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1006美元-12275美元,其中中低收入标准为1006美元-3975美元,中高收入为3976美元-12275美元,高收入为12276美元以上[2]。所以仍然以原来的3000美元作为中等收入的标准是不准确的。
从质的规定性来理解,不同的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学者对此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以王仕军、李向阳(2011)[3]为代表的“外部新自由主义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过多,内外部发展不协调,内部发展的各个层面不协调造成的。以孔泾源等(2011)[4]人为代表的制度论,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制度缺陷明显,经济层面上主要是要素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社会层面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和对立;政治层面上主要是政治结构的适应性不足和既得利益的强化。以王一鸣(2011)[5]、刘伟(2011)[6]等人为代表的综合因素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我们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一种发展的停滞。以上三种主要观点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只是所概括的原因宽窄有所不同,由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十分复杂,所以综合因素论的观点似乎比较全面。但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
二、泉州可能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具有特殊性
从收入水平上分析,泉州市2013年GDP达到5218亿元人民币,折合841.62亿美元。年末总(户籍)人口7035101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11963美元①。也就是说,泉州2013的人均收入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的水平了,离高收入水平的12275美元,只差2.6%。只要不出意外,2014年泉州的人均收入肯定会进入高收入水平。但对于泉州是否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从发展质量上看,确实存在许多难题,并不能保证泉州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泉州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学界讨论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质的规定性所涉及的因素十分相似。所以虽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泉州似乎不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但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下这个结论肯定是不科学的。
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原来是以国家为对象的,但它也适用于对一国内不同地区的讨论。一个国家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在一个国家的内部的不同地区,有的地区可能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某些因素,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不存在这种因素。而一国的不同地区,面临的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从大的环境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可能不完全相同,各地区有自身的一些影响因素。我们分析认为,采用综合因素论的观点,其中的三个因素: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体制变革严重滞后这三个因素,可以看作是全国性的问题,对此我们不作具体分析,我们着重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泉州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难以及时转换发展方式,可能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
泉州发展模式需要转换,而且必须抓住机会。目前泉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比较突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泉州市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带动泉州经济的增长。目前泉州以五大传统产业②(见表-1)为代表的劳动密集产业,已经占泉州GDP的相当大比重,同时受国内、国际市场的容量的限制,增长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此,可以以泉州五大传统产业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2005-2013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超过三分之二。其中纺织鞋服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强,个别年份甚至接近五分之二,达到39.12%。
但是,五大传统产业“一枝独秀”畸型发展,也暴露了泉州发展方式的弊端。通过表-1可以年出,近两年纺织鞋服产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所占的比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纺织鞋服产业比重之所以不降反升,是由于指标由产值转换为增加值。否则,从上表可以看出,2012年纺织鞋服产业的增长率小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率,前者为15.2%,后者为16.7%,前者明显小于后者。而2013年前者为负增长,后者的增长率为16.7%,应该有明显的比重下降。由产值指标转换为增加值指标,纺织鞋服产业的比重不降反升,这是由于纺织鞋服产业的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集群较成熟,减少了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生产环节所致。纺织鞋服产业的比重下降,揭示了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个产业作为泉州最主要支柱产业的作用,将不断弱化。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克服技术瓶颈
泉州经济的多年高速发展,得益于泉州发展的“后发优势”,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这种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取得的后发优势是有成本的,后发优势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后期发展的“预支”,增大了后期发展的成本。长期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在后期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迅速提高。美国学者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1995)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也就是说,一国过去模仿的技术越多,其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越高。所以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技术的模仿、引进并不能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最终必须以创新来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
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说并不容易,但对泉州的企业来说似乎更尤其不容易。长期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泉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可以说资本是不需要引进了,但对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大。本来,技术与资本的拥有量是密切联系的,把资本投入到研发创新过程,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对先进国家技术的超越。但是由于泉州缺乏技术研究的人力资本,没有形成“快速培养本国人才”的机制,也没有形成“借鉴先发国家与技术引进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所以在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的瓶颈,这也是泉州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泉州市的R&D投入严重不足,是难以克服技术瓶颈的最主要原因。
表-1泉州市R&D经费占GDP比重(2000-2012年)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会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在2.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2.1%左右[7]。但我们看表-1,泉州2005年(十五期间)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会比重为0.35%,2010年(十一五期间)为0.69%,均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当然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泉州难以进行技术创新的第一个原因。
三、破解泉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
(一)不失时机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1.把握泉州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机
可以说,泉州的发展方式转型,前两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机遇,当前的转型可能难度会更大一些,成本也会更高。但是如果不转型是没有出路的,将难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失去最好的时机并不等于就没有机会和可能,可以认为,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原有因素,并且出现许多新的有利因素。我们要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创造条件坚持改革与开放,坚持发展方式转变。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泉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变;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的协调的产业结构转变。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二个方面:
(1)加速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泉州产业发展的“短板”,泉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把金融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国务院批准的泉州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8]中,强调在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上,着力发展产业链金融,完善银企对接平台;支持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争取设立民营银行和专业性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支持企业改制上市;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小微企业增信机制。这是泉州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泉州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在2008年被国家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持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保护试验区。2013年,泉州又成为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可见泉州作为一个城市,其文化资源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并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手段的具有创造财富的产业,可以避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成为泉州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二)有效突破技术创新“瓶颈”
可以说,多年来,泉州市政府不遗余力地通过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并不是很明显,在短期内难以出现重大的创新成果,根本改变泉州市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技术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因为泉州市确实存在技术创新的底子薄弱、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产学研结合进行创新的体制未能建立、创新技术难以实现市场化等问题。根据泉州市目前的具体情况,泉州企业要走技术创新之路,应把握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认清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泉州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时代,目前已经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进行研究开发,需要资本的投入,更需要人才的因素。具体的人才有两类,一类是高技能人才,另一类是高知识型人才。前一类是在企业中掌握和运用技术,处在生产的前沿,可以对技术进行开发和革新,并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后一类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科研,是高知识型的人才。人才是制约泉州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
2.加快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泉州目前的教育并不发达,高校的层次较低,只有一所定位为研究教学型的高校,每年的毕业生约为7000人,并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他的几所本科高校基本上属于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当前泉州培养高职、中职人才的院校较多,每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接近60000③。这种人才培养结构表明,泉州目前从事基础性、突破性技术创新人才和知识条件很有限,技术创新更可能是产生于生产实践的渐进式的技术创新。2014年,国家出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政策,2000年以后新办地方性本科高校都要转型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泉州目前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教育人才数量虽然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毕业生的质量不高,真正能够在企业里成为技术人才的数量并不多。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是泉州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最主要途径。
注释:
①泉州统计手册2014,泉州市统计局
②泉州根据在方产业发展特点,确定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机械装备、工艺品为五大传统产业。
③根据泉州统计手册2014数据整理。
[1][美]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著黄志强译.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中信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赵培红:国内“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进展及展望,当代经济管理[J].2012(6):1-6.
[3]王仕军,李向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评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1(3):12-15.
[4]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5-13
[5]王一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J].中国投资,2011(4):28-30.
[6]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J]. 2011(1):4-11.
[7]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数据[J],2011(8)96.
[8]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泉州晚报[N].,2012年12月21日第一版.
F127
A
1009-8534(2014)05-0022-03
2013-07-21
本文系以下课题研究成果:泉州市科技局软科学重点项目:在创新转型中推动泉州经济的长远发展,项目编号:2013Z132;泉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困境与调整改革思路,项目编号:2013Z129;泉州市社科联委托项目:泉州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与“二次创业”思路,项目编号2013W26。
汪威毅(1951-)男,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国际经济。殷勤(1956-)女,江苏宜兴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苏元涛(1981-)男,福建三明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