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观察
2014-04-26李芳
李 芳
(新郑市中医院,河南 新郑 451100)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观察
李 芳
(新郑市中医院,河南 新郑 451100)
目的:对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选择100例淋症、消渴症以及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汤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淋证、消渴证以及眩晕证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滋养肝肾和脾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在临床应用上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以及研究。六味地黄汤的药方结构十分讲究,特点是平补其阴,起到三补三泄的效果,且合并兼清虚热,具有滋阴补阳的作用[1]。对因肾阴缺乏导致膝酸腰软、耳聋耳鸣、消渴、骨蒸以及目眩头晕等症状均具有显著效果[2]。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淋证、消渴证以及眩晕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汤,临床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淋证、消渴证以及眩晕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2~87岁,平均年龄为(56.3±2.3)岁。患者病程为2个月到2年,平均病程为(6.6±1.2)个月。其中淋症患者32例,消渴证患者36例,眩晕证患者32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淋证治疗 对照组淋证患者主要采用八正散进行治疗,药方包括木通、瞿麦、扁蓄、栀子以及大黄各9g,车前子12g,滑石15g,甘草梢6g。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药量调整。用水煎煮取汁口服,每天1剂,并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4剂。实验组在使用八正散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的基本药方为熟地黄、山药、泽泻以及山萸肉各10g,茯苓9g,牡丹皮15g,并配合沙参、川断以及地骨皮进行治疗。用水煎煮取汁口服,每天1剂,并分2次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
1.2.2 消渴证治疗 对照组消渴证患者主要采用常规降糖措施,包括饮食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汤治疗。六味地黄汤的基础药方与淋证患者治疗药方一致,同时配合石膏、知母、元参、夜交藤以及葛藤,煎煮取汁口服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巩固治疗。
1.2.3 眩晕证治疗 对照组眩晕证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汤治疗。六味地黄汤的基础药方与淋证患者治疗药方一致,同时配合石决明、菊花、生龙牡、生白芍以及勾藤等。其中3例患者因劳累过度导致病情加重,配合黄连阿胶汤进行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结合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加减治疗,证候消除后,使用白芍、炒枣仁以及钩藤联合六味地黄汤进行巩固性治疗。
1.3 临床疗效评估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没有明显变化,或者患者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淋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或者困难、尿不尽、脉细数、舌质红苔发白等,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结石等。中医认为,淋证是因为湿热在下焦沉积,最终发展到膀胱发病;或者是因肾虚引起湿浊下注以及气化不利,从而发病。在临床上,症状表现包括了因七情郁结或者气淋湿热蕴结下焦引起膀胱气化不利以及肾阴虚阴液枯竭表现。临床治疗主张去热消火以及通尿。
消渴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甜、疲乏、口干舌红、心烦多梦、多尿以及腰痛腿软等,发病机制主要因肾、肺以及胃阴津亏损以及燥热所致,引起肾阴不足和下焦虚备,最终导致尿多。肾阴过虚加之肾气不足,从而使脾部失调,水谷之精华通过尿液排除,导致尿液甜。阴火过旺下引起患者心烦,肾亏和阴阳失调则导致肾精不足,患者因此表现为头昏、肢体乏力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针对此症,中医主张滋补肾阴[3]。
眩晕证的临床表现包括了面部潮红、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烦、舌质红、耳鸣、失眠多梦以及心浮气躁等。一般多发于阴虚阳盛型高血压患者,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闭目可以得到改善,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站立不稳以及头昏眼花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出汗、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此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因肾虚和肾水不足,导致肝风内动以及血少,从而使脑部缺乏滋养,肾精不足导致肾虚,肝肾得不到协调,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针对此证,中医主要实施滋阴潜阳镇肝熄风的治疗原则。
六味地黄汤中,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4];山萸肉具有补肾固精以及滋养肝肾的作用;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的效果;茯苓能够宁心安神以及益脾和胃;丹皮能够利尿以及凉血。诸药配合,共奏滋肝补肾、滋养脾肺以及安神和胃效果。在此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50例淋证、消渴证以及眩晕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汤治疗,结合患者病情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淋证、消渴证以及眩晕证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5]。
[1] 罗超,严冬.六味地黄丸加减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10,14(5):67-68.
[2] 闫平.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5):34.
[3] 李志春.六味地黄丸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2):231-232.
[4] 吴秀梅,杨小秋.六味地黄丸对大鼠肝微粒代谢酶P340活性影响的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4):111-112.
[5] 黄玉梅,向科明,温沁,巫苑玲.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200-201.
(责任编辑:王尚勇)
2014-02-13
李芳(1964-),女,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临床。
R282.71
A
1673-2197(2014)10-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