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4-04-25李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节西北旅游

李红

(毕节学院体育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发展对策研究

李红

(毕节学院体育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黔西北(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其旅游产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正逐年增加,这为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将促进黔西北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有利于使体育行业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本区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经验的缺乏直接制约着当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虽然黔西北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多以红色旅游资源、人文类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的档次不高,本文着重对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方向、途径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黔西北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对策研究

一、前言

乐观的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环境为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预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已拥有很完备、功能较齐全的旅游接待体系。中国被预言在十年以后成为全球首个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之一。而体育旅游也是旅游的形式之一,所以在这样好的大环境之下,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一定也是乐观的。体育旅游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旅游收入排名世界第六,接待入境过夜旅游的人数排名世界第四。2000年冬季黑龙江利用冰雪资源开发出各类体育旅游项目,仅仅几个月全省接待游客就达350万人次左右。再如贵州的国家风景区马岭河峡谷国际皮划艇漂流赛,银川的国际摩托车旅游节都在一步步推进着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体育旅游新的意义。

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内涵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可定义为:对各种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改造、利用,并以此达到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开发方向、开发方式要依据体育旅游资源的各方面特点而定,如体育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体育旅游资源的各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开发价值。

三、黔西北已有旅游资源分析

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将黔西北已有的或者以开发完成的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表:

表1 黔西北主要已有旅游资源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黔西北已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中所积累的经验为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具有的基本条件

(一)自然条件

毕节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毕节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0℃到15℃之间,相对湿度一般维持在78%到84%之间,且降雨量充沛,可谓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十分适宜人们的居住和游览,黔西北属祖国大西南乌蒙山系,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区丘陵过度的倾斜地带,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全区3/4地面在1200—2200米海拔之间,高原山地面积占93.3%①,该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多条较大河流的发源地,属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市区群山环抱,一水中流,使得山城秀美多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黔西北温度、湿度适中,在此地从事体育活动较为适宜,加之山多、树多、地貌属岩溶形地貌,这为一些体育旅游活动如野外生存、攀岩、爬山等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二)人文条件

黔西北地域文化主要有夜郎文化、古遗址文化以及以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夜郎文化历史悠久,及其丰富和神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饮食、服饰、节日文化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而夜郎古国是否在毕节境内,一直没有定论,而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以及关于夜郎古国遗址疑问,将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游客的来访;毕节试验区虽然具有分布十分广泛的古遗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这些古遗址大多可进入性较差,开发价值不大,因而在这方面并不具有十分的优势;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但是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且各有各的民族特色和魅力,因而彝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彝族特点,使其不可替代的民族魅力得以充分显示。

五、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开发途径

基于一定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经验的缺乏:毕节实验区旅游资源丰富,政府部门政策的支持,由旅游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本区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经验的缺乏直接制约着当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缺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但是黔西北经过多年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积累了一些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而在体育产品的开发上,黔西北也已经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尝试,因而在两种经验的结合下,我们并不难找到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

虽然黔西北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多以红色旅游资源、人文类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的档次不高,游客人群也局限于老年人,对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黔西北旅游资源的分布也不是十分均匀,其旅游资源多集中在毕节市内,其他县级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有限。

站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现有旅游资源状况可能会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以下问题:1、体育旅游资源档次较低,以大众体育旅游资源为主,由于缺乏对优越自然景观的开发,极限体育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利用,使体育旅游项目的档次难以得到提升;2、黔西北已有旅游资源多为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原有旅游资源优势不算突出,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是难以与红色旅游和人文旅游相结合,这使得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难以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

六、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产品的选择问题

结合黔西北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笔者认为可对以下几种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一)野外类体育旅游项目

由于黔西北多山、多树林,具有独特的自然魅力,加之气候宜人,很适合发展野外求生类的体育旅游项目。为了区别于其他体育旅游地区的野外求生项目,黔西北应使自身野外求生类体育旅游产品独具特色。如结合体育文化背景、地区特色为野外求生项目命名;以人工手段创造一些惊险、刺激的野外项目,提升野外求生项目的趣味性等等。

(二)攀登类项目

黔西北群山环绕、山川秀美,适合发展攀登类项目,如爬山、攀岩等。由于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山脉分布,攀登类的旅游项目也在全国各地十分多见,但是体育类地攀登旅游项目还较为少见,因而黔西北如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发独特的攀登类体育旅游项目,如竞技性的爬山、攀岩项目等等。这类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辅以合理的人工改造措施,创造自然、安全、又不失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和游览场地。

(三)体育文化类项目

黔西北有彝族分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彝族体育文化发展相应的体育旅游产品。由于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很容易对旅游者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其次彝族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和独特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摔跤、磨秋、蹲斗、舞铃挡、跳火绳、玩场等等,黔西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充分结合这些独具民族风情的体育项目,开发参与性或观赏性的体育旅游产品。

七、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及优化途径

(一)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体育旅游的宣传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首先,要使体育旅游项目对各地游客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就要保证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包括旅途中的服务、导游服务以及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服务,优质的体育旅游服务一方面是吸引旅游者前来黔西北进行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游客满意度,提升体育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为旅客提供舒心、满意的服务,才能树立起体育旅游区的良好形象,使体育旅游在激烈的竞争下站稳脚跟;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强大的促销力量,产品很难实现其价值②,体育旅游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因而,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黔西北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乃至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要对体育旅游产品采取合适、有效的宣传和促销手段,以此提高毕节体育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二)优化体育旅游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创建体育旅游产业群

以往,黔西北旅游产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旅游项目较少的问题,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黔西北旅游产业结构得到完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体育旅游产业本身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要使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较为健康、牢固,就要具备多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项目、产品,使得体育旅游项目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层次。其次,要实现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让产业中各项产品、服务之间的发展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于黔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据此设计并开发出多款魅力各异的体育旅游产品。最后,为了使这些体育旅游产品之间能够相互形成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对这些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定位,对这些产品的开发进行统一规划,还要对单个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精心设计,使其独具匠心,避免与周边体育旅游产品雷同,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个体,使黔西北体育旅游产品之间能够形成正近邻效应,从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挖掘、整理和保护当地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

当地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对这些财富要实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一味开发。要实现黔西北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盘点、挖掘、整理当地特有体育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首先,要充分挖掘毕节地区特有地域文化,并从中找出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契合点,使两者得到充分结合,一方面促进毕节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促进黔西北体育旅游文化的形成。另外,由于黔西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是对单一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了让每一项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底蕴,就要对黔西北体育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既要使黔西北体育旅游产品具有风格较为统一的体育文化风格,又要使每种体育旅游产品独具社会文化魅力。

注释:

①方叶林,梁修才.毕节地区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2.

②高红.常州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汪德根,陆林,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7(1).

[2]方叶林,梁修才.毕节地区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2.

[3]高红.常州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F592.7

A

1009-8534(2014)04-0078-03

2014-04-25

李红(1982.12—),男,贵州省毕节市人,毕节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毕节西北旅游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寻味贵州——毕节
黔西北行吟
游洞——毕节织金洞
旅游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西北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