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增记方对血管性痴呆 (肾虚髓减证)的疗效研究*
2014-04-25河北保定惠仁医院保定071000
河北保定惠仁医院 郭 新 张 锋 周 峰(保定 071000)
血管性痴呆 (VD)是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中主要类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属于临床上难治性疾患,中医中药对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病位在脑,但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尤以与肾虚关系密切。[1]笔者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对30例血管性痴呆 (肾虚髓减证)患者,应用自拟具有醒脑开窍、填精益髓、养心安神之功效的醒脑增记方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效果理想,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共60例,均为轻度、中度智能减退血管性痴呆患者。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65.1±9.2岁;病程8个月~4.5年,平均病程2.3±1.6年;文化程度:小学11例,初中10例,高中6例,大专3例;脑萎缩18例,脑梗塞1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3.8±8.6岁;病程1年~5年,平均病程2.7±1.9年;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3例,高中4例,大专5例;脑萎缩15例,脑梗塞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脑血管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认知障碍根据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判定属于轻度、中度者。HIS缺血量表评分指数≥7分。肾虚髓减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及肾虚髓减证中医辨证标准。(2)脑血管病变诊断明确,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痴呆发病在脑血管发病后3个月以上,且持续3个月。(3)HIS评分≥7分;根据MMSE量表认知功能属轻度、中度者。(4)入选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程量,最低文化程度达小学水平,能阅读和书写一些简单的文章。(5)年龄在45~85岁之间,性别不限;同意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MMSE量表评分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缺血指数量表 (HIS)评为<7分;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或血管性痴呆属其他中医证候者。(2)伴有严重的神经缺损患者,如各种失语、失认等。(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4)有头部损伤、嗜酒、吸毒等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者。 (5)病情危重,难以对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6)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简易智力状况量表 (MMSE)评分、痴呆行为量表(BBS)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中医证候肾虚髓减证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2.2 评价方法 ⑴肾虚髓减证症状积分量化。主症: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倦怠思卧。次症:表情呆板,思维迟钝,善惊易恐,脑转耳鸣,或有幻听,面颊潮红,小便失禁,大便自遗。(主症分为4级,无、轻、中、重,分值为 0、2、4、6分。次症分为4级,无、轻、中、重,分值为0、1、2、3分。各症状所得的分值相加为该病例的总积分)。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并计算其总积分、平均积分。⑵MMSE量表评分:包括记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判断功能障碍,计算功能障碍,视觉空间感知障碍等。满分30分,20~23分为轻度,11~19分为中度,<10分为重度。⑶BBS量表评分: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等方面。正常<4分,异常>4分。
2.3 治疗方法 ⑴治疗组采用自拟醒脑增记方治疗,药物由人参10 g,鹿角胶15 g,酸枣仁20 g,远志、五味子各10 g,当归12 g,白芍8 g,茯苓10 g,肉苁蓉12 g,川芎、熟地黄各10 g,石菖蒲15 g,甘草10 g组成。具有醒脑开窍、填精益髓、养心安神之功效。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⑵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尼莫地平片,口服每次40 mg,每日3次。疗程: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结果。
2.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治疗前对两组一般资料的均衡性进行检验,治疗后对两组组间、组内作有效性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4]制定。以MMSE得分为主要参考指标,用改善率表示,即:改善率=(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临床痊愈:改善率提高≥20%,且治疗后MMSE得分,恢复到27分以上;显效:改善率提高≥20%,但治疗后MMSE得分低于27分;有效:改善率提高≥12%,<20%;无效:改善率提高<12%。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好转: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 结果
3.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 例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改善肾虚髓减证的中医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
3.3 两组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平均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平均积分均有显著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平均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平均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平均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平均积分 治疗后平均积分治疗组 30 18.28±2.73 9.13±2.31△△*对照组 30 17.39±2.17 12.27±2.01△
3.4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BB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B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或 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MMSE、BBS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及BB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及BB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MMSE治疗前 治疗后BBS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7.73±3.22 24.76±3.53△△* 15.86±1.71 9.18±1.14△△*对照组 30 18.46±2.95 22.17±3.01△ 15.16±1.48 11.74±1.31△
4 讨论
痴呆又称“呆病”,是不伴有明显意识障碍的皮层高级功能的获得性的全面障碍,包括记忆、理解、判断、计算、定向、自我控制等能力的进行性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上升,血管性痴呆已将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血管性痴呆多见于脑卒中发生之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病证,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种针对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灵枢·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善忘。”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指出“有中风后善忘”。[4]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精不足,脑髓、心神失养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年老体弱,肾精亏虚、脑髓失养,则神明渐失,灵机失运。且老年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减退,气血生化泛源,致髓海空虚、心神失养。而醒脑增记方中鹿角胶、肉苁蓉、熟地黄补肾益髓,培补先天之不足;人参、当归、白芍、甘草、生地黄补脾益气、和血养阴,强壮后天之本;川芎行气活血,使之补而不滞;酸枣仁、五味子、茯苓养心安神;石菖蒲、远志醒脑开窍、安神益智。全方共奏醒脑开窍、填精益髓、养心安神之功效。使肾虚得以补,化源得以滋,脑髓得以充。对血管性痴呆(肾虚髓减证)疗效显著。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154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S].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4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1-99
[4] 别怀玺,王学员.调神通络针刺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36例 [J].中医杂志,2011,52(4):336
(2013-09-08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