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2014-04-25★文/李瑾
★文/李 瑾
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文/李 瑾
PIANO
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厦门)比赛历经10天3轮的激烈角逐,中国台湾选手陈涵艺压群芳,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另外一位中国选手金文彬获得第二;韩国选手金弘基、韩智浩分获第三第四名;匈牙利选手丹尼尔·莱伯哈特获得第五;中国选手史博阳获得第六名。一等奖的陈涵、二等奖金文彬和三等奖金弘基分别获得3万、2万和1万美元奖金。
本次比赛共吸引了123位选手报名参赛,共有59名选手入围(实到参赛人数50名)。其中,中国选手报名参赛的人数为72人。在51位外国选手中,韩国选手的报名人数就 高达19人,几乎占据了全部比赛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大赛评委会主席、著名钢琴家鲍蕙荞用“韩国选手来势汹涌”形容此度韩国选手的阵容。鲍蕙荞表示,韩国青年音乐家近几年在世界各大著名赛事中均有非常抢眼的表现。评委委员、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主席、本届评委委员阿里·瓦迪甚至认为,当今韩国的选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各大比赛中实力最强劲的选手。
韩国选手在此届比赛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演奏技术扎实、完整,表现个性突出、鲜明。每位韩国选手在比赛中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大赛评委会秘书长朱贤杰告诉记者:“最了不起的是,这些韩国选手的水平都很高,而且很齐整。”12名进入半决赛的选手中,4名韩国选手的表现格外抢眼,其中以金弘基、韩智浩的表现最为突出。金弘基的表现成熟、富于色彩性,韩智浩以清新的风格赢得在场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台湾选手陈涵以其沉着的应战和稳定的发挥,击败了其他所有优秀参赛选手。陈涵演奏的最大特色在于触键的音色独特、音乐表现丰富且富有层次和张力。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奏鸣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他均表现出对作品风格到位且成熟的把握。这种胸有成竹和从容把控,最终让他一路过关斩将,捧得金杯。
本次大赛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西方选手在半决赛就显现出颓势。12位半决赛选手中,仅有西班牙的马里奥·塞斯和匈牙利的丹尼尔·莱伯哈特两位西方选手入围。其后晋级决赛的仅有丹尼尔·莱伯哈特一人,最终他获得第五名。
此番结果,让中方评委颇感意外。大赛评委会主席、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说:“在半决赛看到有好几个很有潜质的西方选手落选时,我都很难过。其中,有一个意大利选手演奏的巴洛克风格非常到位,但他最终还是未能进入半决赛。没办法,钢琴比赛的评比,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我们中国的评委数量仅为4名,而西方评委的人数是9名。因此,他们的评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次评选,都是综合十几位评委不同看法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评委非常看好那些西方风格演绎到位的选手,而西方评委们却更加钟情中国选手的演绎风格。而且,他们都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过,从记者观摩6位决赛选手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国台湾的陈涵,还是韩国的金弘基、韩智浩,亚洲选手的演绎都具有颇有意味的亮点:清新、透亮。上述三位选手不仅形象帅气,演奏风格也都格外透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便是沉稳有张力的陈涵,其演绎气质中也透露着阳光般的清澈感。相比而言,着装邋遢的匈牙利选手丹尼尔,尽管他的巴赫、莫扎特弹得地道无比,却仍难盖“老旧”的痕迹。其实,演奏虽然要尊重传统和作曲家的时代,但同样需要出新。毕竟,这是20世纪90后的思考和演绎。由此看来,西方评委钟情东方选手不无道理,而恪守传统的西方选手集体“出局”,或有评比设置的局限,也可能是一种必然。
阿里·瓦迪的一席话令人深思:“每一个大赛都充满着残酷性。如果你想赢得比赛,仅靠才能和技术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拥有足够的运气。而有时候,运气是钢琴家们职场成功的关键。我劝告那些非常有才能的钢琴家,比赛只是走向成功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此度观摩比赛,让人们看到了组织方——厦门市政府和文广局及大赛主场宏泰音乐厅,在比赛筹备、接待、推广以及获奖音乐会门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职业化水准。仅从音乐厅内限制手机拍照、赛前观摩事项广播提醒以及节目单印制和志愿者周到的服务等细节,便让前来观摩的观众感受到其面向国际和职业化的管理特色。
如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已走过19年的历程,其国际知名度、比赛设置、职业平台的搭建较前几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如在半决赛部分增加了落选选手与评委互动交流环节、设置比赛巡演音乐会、获奖选手与唱片公司签约等。然而相比柴科夫斯基、利兹、克莱本等顶级钢琴大赛获奖选手长达三年的签约和上百场的职业演出,中国国际钢琴大赛在获奖选手的经纪推广方面仍显薄弱。
中国的一流赛事,除了在搭建竞技平台、遴选人才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以外,还面临着人才市场推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挑战。欧美人在百年前就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人才经纪市场,在中国尚未完全建立。对于选手而言,比赛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对于整个中国的比赛市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