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群文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是关键
—— 从辽宁省百馆千站培训工程谈起
2014-04-25张海建
★文/张海建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群文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是关键
—— 从辽宁省百馆千站培训工程谈起
★文/张海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裕,其对业余文娱生活的更高质量需求愈来愈摆上重要的位置。然而,不容乐观的事实是,作为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娱生活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水平不高的状况,业已存在颇长时间并将继续持续地存在下去;全省基层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亦有逐步扩大的态势。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基础,队伍是关键”的命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判断。自2007年中共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巨大落差,猛然间浮出水面,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的瓶颈问题。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事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追求共同发展进步,方能比翼齐飞、并驾齐驱。
辽宁省文化厅审时度势,顺应文化事业发展潮流,责成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辽宁省“百馆千站”培训工程,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着重提升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使这些“精神文明制造者”从能力与水平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群众文化领域引领全省人民群众开展业余文娱活动,为弥合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文化建设全面铺开,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百馆千站”培训工程概况
辽宁省“百馆千站”培训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针对全省基层区域间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通过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基层群文队伍建设,使其掌握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提高基层群文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与组织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并以直接参加培训的学员为“火种”,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广大基层群众,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实现全省群众文化事业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华丽转身,为建设辽宁文化强省做贡献。
百馆千站立足“走出去”模式,直接将培训班办到基层。2009年至2011年,是该工程的初级培训阶段,共在全省14个市举办了14场,对2086名基层群文业务骨干进行了综合性的业务素质培训,培训的内容着重于“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2012年至2013年,是该工程的中级培训阶段,共在全省16个市和省直管县举办了16场,对2081名基层群文业务骨干进行了业务知识技能的拔高提升培训。
经过五年的初级和中级培训,直接参加培训学员达到4000余人次,其中涉农学员占四分之三强,每位学员培训后回到岗位,再对更基层组织进行辅导培训,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培训树型柜架结构模式,覆盖面达到了全省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近千万辽沈群众共享百馆千站培训带来的成果。百馆千站工程推动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规模、新内容、新形式,把“文化惠民、共享成果”送到了人民群众之中,参与群众文化各项活动的效果更加广泛。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反映,所学业务技能与知识属于真正的“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能够立竿见影地在实际工作当中取得实效,这些知识技能能够很好地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解决诸多在日常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所遇到的大事小情,当这些“不动产”的群文“火种”回归故里,带着身边的百姓群众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俨然“火种”一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燎原了大地、点亮了群星。
从百馆千站培训工程谈开去——涉农区域群文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这些数据突出地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然而毋庸讳言,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许多的甚至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凸显出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归根结底与原来广大农村区域文化的发展滞后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息息相关。
诚然,三十多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接受新观念的速度明显增强。但是,物质的改变是极易做到的,观念的改变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得了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文化,不会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动离我们远去。面对先进的文化方式,处身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面对未来不可避免地产生茫然的感觉。这样,新与旧、城与乡、单独的个体与整体城市群体的矛盾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无论哪种矛盾,归根结底都应该说是文化上的矛盾,是观念上的冲突。
既然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领域,那么从文化方向入手,充分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发挥文化的作用,藉以调整已经由乡转城的和即将由乡转城的农民的文化思维,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使他们尽快地融入现实的或不久未来能够实现的城市化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了。以文化的力量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绝对是减小城乡差别、消除心理隔阂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各地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热潮不断。然而,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等等,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基层群众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改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是十分的必要的。
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人才是立业之本,只有不断地为农村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新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根基牢固、生气勃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以增强农村自身的文化造血机能,方为解决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
当然,增强广大农村文化的自身造血机能、培养大量的“乡土艺术家”并非是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其深入实施的过程需要系统的有着科学规划的文化艺术培训工程。辽宁省的“百馆千站”文化业务骨干素质提升工程,就其实质来说,正是这样的系统培训的有益尝试。2011年以来,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人民服务”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变成了群文人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着眼于保障全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村进行文化艺术培训、进而增强新农村新农民自身文化造血机能、进而弥合城乡文化差距,“去农村化”,使乡转城区域和即将乡转城区域文化离市民文化近点再近点,已然成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工作职能所在。
系统的培训工程,益处之一在于,它能够使专项资金用于针对广大农村广大农民的艺术培训,并能够长期实施下去,惠及亿万农村人民。因为,送文化下乡给农民送去的只是一时之欢乐,而后者则是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这些队伍会在外力的作用之下不断地发生裂变,使热衷于发展广大农村文化的人才队伍发生呈几何倍数放大的效应,使农村文化艺术人才遍地开花、处处结果。
益处之二,系统的培训工程能够起到传播先进文化,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实际效用。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离城市越来越近,但是文化差距显而易见。系统的培训工程的“走出去”战略,把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培训班开在了农民的家门口,参加培训学员的一切费用皆由政府埋单,既完全体现了公益性,也使得学员们零距离接触到了高档的、新鲜的城市文化,促使农村与城市在文化领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益处之三在于系统的培训工程的长期性。广大农村的综合文化站长的流失率是相当高的,这是事实;站长一兼多职,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系统的培训工程长期地并轮番地进行着,能够避免由于农村当地文化工作负责人的变化而使当地文化时有时无、时热时冷状况的出现。辽宁省“百馆千站”文化业务骨干素质提升工程,对基层文化业务骨干、尤其是乡镇的综合文化站站长每五年轮训一次,分为初级班两年、中级班两年和高端班一年,五年后可以从头开始,人员变动较小的可以缩小培训规模、或者加大对其他层次文化人员培训的规模,较为科学地避免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但是,无论各类系统的培训工程怎样如火如荼地开展,每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也就是那么四五十匹马、五六十杆枪,用于对各地基层队伍培训的辅导干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对基层进行文化艺术培训过程中,主抓师资培训是重中之重。在各个乡镇,当地的文化站长,可以说是这个地方的文化部长,而那些“乡土艺术家”们,又是当地的主要文化传播力量。所以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文化艺术培训,进而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由他们再进一步对更基层的和直接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就显得尤为轻松,成效尤为显著了。
诚然,提升群文队伍整体实力,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雨露,只是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加强基层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等方面,皆为该项工作的有效途径,并且还有许多其它方法需要深入探究。但无论怎样,只有相关各界人士将这些一 一扎实而有效地推行下去,使农村文化建设迎头赶上,文化的软实力的强大能量方能不容小觑,群文工作者发挥自身能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使命便不会被辱没,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亦可顺风顺水、一路前行地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