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四)
——第三弦乐四重奏 op.83
2014-04-25文/王晶
文/王 晶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四)
——第三弦乐四重奏 op.83
文/王 晶
一
自《第三弦乐四重奏》起,肖斯塔科维奇的四重奏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观察作曲家年表就可发现,与其他作曲家不同,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四重奏体裁写作的时间相当“晚”。1937年完成《第一弦乐四重奏》时作曲家已然完成其《第五交响曲》,进入其交响曲体裁写作的成熟期。而在第一、第二两首四重奏作品间相隔了第六、第七、第八三部交响曲。当1946年作曲家完成其《第三弦乐四重奏》时,他已经是一位拥有九部交响曲的绝对重量级作曲家了!因此,交响曲的“成熟”与四重奏的“尝试”,二者之间显著的不平衡成了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最典型的特征:其早期四重奏基本是以一种“交响化”的思维展开的,直到其创作后期,才逐渐地将这种模式褪去,进入真正的“四重奏”领域之中。而作为其四重奏写作第二阶段的第三、第四、第五三首四重奏正是这种最典型的“交响化四重奏”作品。
这三首四重奏的创作时间大致横跨了1946至1952年。从时间线上,大致处于战后及斯大林统治的最后时期。这几年里,作曲家最重要的创作体裁就是弦乐四重奏,除了这三部四重奏以外,作曲家写作的大型作品只有《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犹太民族诗选》《森林之歌》《24首前奏曲》等有限的几部。除此之外只有一些电影配乐以及些许应时之作。而作曲家最重要的交响曲体裁写作却在这数年内停滞了,其原因主要是1948年国家机器对其进行的“第二次批判”致使其暂时回避写作太公众化的交响曲作品以求自保。也正因如此,作曲家才会在四重奏写作中将自己的构思与设想完全表达出来。在第三、第四、第五三首四重奏中,肖斯塔科维奇竭力将四重奏写作与交响乐写作打通,从而使得这三首四重奏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交响性的特色。
二
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对文艺界的大批判拉开了大幕:著名的抒情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被批评为“理论上的道德败坏”。苏联文艺界的“沙皇”,当时主管文艺界工作的安德烈·日丹诺夫亲自起草了批判文章并在会上宣布决议,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被扣上了“颓废、色情”的帽子,被苏联作协除名,甚至刊登她诗作的两家出版社也被严厉警告。随后批判的烈火烧到戏剧界和电影界。到了1948年2月,批判的重锤终于砸向了音乐界,而这次的主要罪名依旧是“形式主义”。
批判的矛头首先对准的是穆拉杰利的歌剧《伟大的友谊》,然而随后却蔓延到了一些重要作曲家头上。在联共(布)的中央决议中这样写道:“……作曲家们继续坚持形式主义和脱离人民的方针。这种曲式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比如在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波波夫、米亚科夫斯基以及其他人的作品中,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对苏联人民和苏联人民的艺术鉴赏力来说十分陌生的形式主义的扭曲和反民主的倾向……在苏联音乐中,形式主义倾向使一部分作曲家片面热衷器乐、交响乐、无歌词音乐的复杂形式,而对有些音乐类别如歌剧、合唱音乐、小型乐队和由民乐伴奏的民间音乐以及重唱等采取蔑视态度……”
而这其中针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批判恰恰集中在他刚刚完成的第八、第九交响曲上。在当时的作曲家协会书记吉洪·赫连尼科夫的会议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批判:“音乐语言的古怪密码和离奇的抽象往往隐藏在人物和激情的背后,这些东西使苏联现实主义艺术令人感到陌生:表现主义的夸张,神经过敏,从而转向退化、可恶、病态现象的世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在许多方面都患上了这种病。逃避现实的手段之一表现在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模仿者的作品中,也有些‘新古典主义’倾向——使巴赫、亨德尔、海顿和其他一些古典作曲家的作曲方式复活,这些都被用在堕落和被扭曲的感官之中。”
这种批判在当时对作曲家是致命的。随后掀起的“围攻”又一次害苦了肖斯塔科维奇,官方的批判致使他丢掉了教学职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也由于“削减资金”被停止聘用。与国际上的声誉日隆相反,在国内严苛的形势面前,肖斯塔科维奇又一次被迫做出抉择:他迅速创作了歌颂斯大林再造林计划的大合唱《森林之歌》,并获得斯大林奖金。这部“诚意”之作让作曲家第二次在批判的狂潮中免于没顶。然而相对的,一些类似”形式主义”的作品必须搁置,“危险”的交响曲创作暂时停止,同时,像作于1949年的《第四弦乐四重奏》以及作于1951年的《第五弦乐四重奏》这样的纯器乐作品,其上演时间也被无限期搁置了。
与《第五交响曲》相同,我们不能将这种做法视作是作曲家对官方判决的认可。在经历过一次批判后,作曲家显然更懂得如何应对官方,从此时起,在他的创作中开始呈现出一种“分离”的趋势:一方面是公开彻底的“官方化”写作,另一方面则是私密的“暗码式”陈述,这种“暗码”逐渐在随后的四重奏写作中凝聚,并最终形成肖氏独特的“反乌托邦”话语。
三
《第四弦乐四重奏》与之前的几部作品一样,同样与一部交响曲相互关联。如果说《第二弦乐四重奏》在表现内容上与《第七交响曲》相互映衬、《第三弦乐四重奏》在结构上类似于《第八交响曲》,那这部《第四弦乐四重奏》则与《第九交响曲》相互应和。在经过《第三弦乐四重奏》五乐章的尝试后,这部作品又重新回到了四乐章的形式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乐章的结构内部并非均衡。作为结构递增的四乐章结构,全曲的重心都集中于第四乐章。这令人联想起《第九交响曲》,在其中同样采用了不均衡的乐章结构。
两部作品均以清新简洁的风格构建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均为小行板速度的抒情曲。第三乐章同为混合使用节奏动机的谐谑曲。而《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五乐章连续演奏,从听感上与《第四弦乐四重奏》的终曲乐章也同样相似,而《第四弦乐四重奏》同样模仿《第九交响曲》,将三、四乐章连续演奏。从而形成乐章间的粘合。在细节层面,《第四弦乐四重奏》作曲家采用了与第九交响曲类似的写作方式,以追求简约明晰为目的,选用清新与直抒胸臆式的旋律写作方式。同时,作曲家也在这部作品中开始尝试新的表现自我的方式,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动机循环使用成为这部作品最特色的标签。这种整体结构上的趋向凝聚与局部细节的离散陈述将成为随后肖氏四重奏最典型的特征。
作品的第一乐章以类回旋性的自由结构进行陈述。第一段的主题乐句在第一小提琴上由D-E-D的曲折三音型引出明朗的田园风格旋律。这一曲折式的三音动机也成为全曲最为核心的动机音型(谱例1)。随后以复调形式进行陈述,当主题句在中提琴上进行陈述时,第一小提琴奏出对比主题,以同音型反复动机,下行二度动机以及之前三音曲折动机的倒影形态拼合而成。之后主题句短小再现并接入一个新的线性进行主题,并与第一段主题乐句交叠呈现,从而使作曲具有了回旋结构的性质。这一乐章中出现的各类动机,均带有明显犹太民歌风味,追溯其来源,可能是作曲家借用了自己在1948年10月谱写的《犹太民间诗歌选》(op.79):其中三音曲折动机音型在这套作品的第一首《对夭折幼子的悲叹/太阳和雨》、第四首《长期离别之前/哦,阿布朗》以及第六曲《被遗弃的父亲/去吧,拾荒者》中均有体现。而同音反复音型以及下行二度动机音型在这套作品的第二首《担心的母亲与婶婶/年年如此》以及第七首《贫穷之歌/顶楼的上面》中可以找到原型。而此曲在创作完成后,恰逢苏联国内反犹太情绪高涨,许多犹太知识分子被莫名其妙逮捕。因此这部作品在完成后并未上演,直到斯大林去世两年后方才上演。
谱例1
第一乐章以明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进行陈述,并未有太多的展开性陈述,更多只是动机的短暂呈现。第二乐章以一个短小的三部结构进行承接,在第一乐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慢速舞蹈节奏背景的呈示使得这一乐章比第一乐章清晰了不少。其主题主要由第一小提琴陈述,类似哀歌。主题旋律以第一乐章最主要的三音动机变化发展引出。全曲为单主题形态,中段同样采用复调式发展,由大提琴陈述之前主题,在上方叠加对应主题。 作品的第三乐章是呆板的谐谑曲,在机械的同音反复音型上由大提琴陈述活泼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开头仍旧是由三音曲折动机变形引出,从而展示了这一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的同质性。第三乐章全曲为回旋结构。其中第一插部以歌唱性对抗机械性。三声部共同陈述出极具东方风格的主题。第二插部则以更为机械的马达节奏作为背景进行陈述。第一乐章的同音反复主题动机材料在此变为跃进性的马达节奏,赋予这一乐章充足的动力性。最终乐章停在持续的c音上,不间断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重心,是自第一乐章起各种动机的最终归宿。几个不同的动机材料在经过第一、二、三乐章的不断变形后,最终在第四乐章重新聚集。第四乐章是十分标准的奏鸣曲式结构。在以拨奏为背景的引子过后,主题在第一小提琴上奏出。而构成这一主题的最核心动机正是作品开头的三音曲折动机。当中提琴上出现持续的同音反复动机时便是副部主题的开始。这一动机音型同样在第一乐章中可以找到原型。在同音反复音型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奏出同样具有犹太风味的旋律。在这一乐章中,之前以动机形态存在的犹太音调动机在此形成了完备的曲调。展开部以主部主题的材料进行展开。随后紧缩再现。
四
《第四弦乐四重奏》是一部特殊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从这部作品开始更接近室内乐写作的本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陈述着某些交响乐等大型体裁不可言说的东西。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首作品中表露了自己对官方批判的态度,十分明显的犹太曲调运用正是那种“偷偷抗拒”的心态的展示。而对《第九交响曲》结构的模仿借用则更能说明他对官方针对他所作出的种种批判的不认同。
《第四弦乐四重奏》中以动机的贯穿发展构成全曲。动机在各个乐章中的变形与重组陈述着音乐的真意。然而这种真意又是无法明确叙说。肖斯塔科维奇借由这种动机构成的暗码在各个乐章里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自己内心的体验与纠葛。而在接下来的作品实验中,他将找到一种更明确的能够代表他的且仅属于他自己的暗码符号。借由这一暗码,他终于走进了四重奏体裁写作的核心领域,同时也走入了自己的内心。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