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的追寻和我的写诗经验
2014-04-25楼河
楼河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即使思想最平庸的人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他的第一个答案可能是财富。但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获得财富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当更好的生活得以实现时,新的空虚又会降临。因此,只有超出物质利益之外的精神需求才能长久地激励我们。虚空而非空虚的世界像一个山洞,诱人前行探秘。而只有克服现实困境追求某种存在价值的人生才是自由的人生,这是康德哲学的一种阐释。说白点,千金难买我愿意。这世界存在很多看起来困难重重,或者明显是铺展浪费的举动,但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并且前仆后继。在很多人看来,写诗也是这样一种行为。
我写诗,是因为我乐意。这是一个解释,但追究起来,又是不够的。它的背后还有一道问题:为什么你乐意写诗,而不是其他?你的存在价值为什么不是通过财富来显现,而是通过写诗来显现。马克斯·韦伯曾说,是新教理论强力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新教为商业财富的积累和投资提供了精神支持:赚钱乃是确认自己受到上帝恩宠的一种途径。由此可见,在一种神秘面前,人的内心终究是卑微而怯懦的,他自身强大的能力或者说某种天赋,若非被证明是上帝的荣宠,他将感到害怕。以此理论反推,我们所以选择写诗,在于我们拥有写诗的能力,而我们要证明这种能力,来确保写作价值的正当性,进而说服自己坚守诗歌的意义。
从上述角度来说,写诗,也是支撑诗人们人生价值的支架,是工具而非目的。然而,诗歌又与财富不同,它承载着人的思想和情感,言志、缘情。所以,诗歌就像劳动市场里的人一样,既是工具又是目的。这是一个技术时代,也是一个商业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往往被这两种事物所左右,被它们同化、虚化、符号化、组织化,乃至肮脏化。顾城曾说,人就像一张纸钞,不停的社会交往就像纸币在市场上不停的流通,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最后浑身油腻,沾满细菌,早已失去了那一张纸的本质。也是此理。所以海德格尔才阐发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金钱衡量予以解决的时代,大地才是坚固的,贴近大地才能找回人的本质。这,实际上也是刮垢磨光的内心所需。
“诗意地栖居”在中国人的语境里,就是不要迷失本性。我以为,具体到诗歌写作中,也许就是保持诗歌的纯粹性与独特性两面。每一张树叶都不同,每一首诗也一样,要让诗歌来表达我们的热切和不同,让诗歌就像诗人身上的另一副器官。一个无爱的人是不会写诗的,而一首平庸的诗也相当于无诗。
写诗多年,自己的诗歌风格逐渐成形。初学阶段,目迷五色,各种风格、流派让人眼花缭乱,像是提灯进了水晶宫,于是四处偷师学艺,跌跌撞撞间,不得要领。但写的时间长了,紊乱的气息逐渐沉淀下来,体验、思索,内心的情感不断内化,于是也开始有了化繁为简的体悟和思考。我越来越相信,一种简单明了的风格才能更好地兼顾我所希望达到的纯粹和独特。然而,不经过“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就不能回归到“看山是山”的境界。没有持续的写作修炼,没有初期茫然四顾,就难以把握澄明的语言。这个世界,天才实际上寥若晨星,而天才其实也是勤劳的。
我知道自己还在路上,也相信自己会不停地写下去,现在这个阶段,也许只是十里长亭中的一个亭子,可以短暂停歇、回望。芳草萋萋,依然是无穷的路途。发表在《江南诗》的这些作品,代表了我对自己诗歌的一点认识,以及诗歌风格的自然选择。对于诗人来说,他其实可以活在诗歌的世界里。我的意思是,他的诗歌观念可以解读他经验的世界。现实和心灵,实际上是连接在一起的,现实有无数个方面和层次,怎样观看,实际上是一次心灵的决策。我的这些诗歌,写人、叙事、记录回忆,最后得来的,其实也只是属于我个人心灵的真实。
泛泛地谈论诗,实际上如此困难。它像阳光下的梦蝶,也像草原上的狐狸,当我们想要捉住它时,它就化为抽象。我只能回头谈论自己的这些诗歌,我觉得它们代表了我的不确信,它们是我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否定。很多事物,我觉得都很难做出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不论是具体的人物或事件,还是抽象的情感和道德,总有一种怀疑在跟随着我。这种怀疑就像忧伤,让人不快乐,但也带来了语言上的轻盈,像水波上的树叶,晃动着不安。
写诗初期,我总想把这种不安强烈地说出来,于是我那时候的诗,就像青春期激荡的血液。岁月渐长,这种不安才逐渐变成了怀疑,于是情感渐渐退缩,把我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如何选择叙述故事的语言来呈现,因此语言的色彩和调子才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更加难以把握了。诗,不再仅仅依赖强烈的情绪来支撑。
诗歌写作,既是戴着镣铐跳舞,也是在走钢丝。每首诗只有开创了自己舞蹈规则、自我解读的方式,并且站在了一个惊险的平衡点,才具备了自身的价值。一首四平八稳的诗歌可以带来流畅的阅读感受,但就像糖带来的甜味,轻易就被其它的甜所覆盖。我一直在按照这个要求努力,但也很清楚并不是每首诗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我只有让写诗之难和写作的乐趣继续博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