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情境教学法”初探

2014-04-24张东军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景情境教学法创设

张东军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实、全面地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从传统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景、情、境”;理念

一、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校教学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教师缺少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刻认识和研究,缺乏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的准确把握,以致课堂上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损害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功用,更是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具体、可感的情境,辅以图片、音乐、表演,生动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按照“景—情—境”的创设思路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思想进行感知和理解。“景”,分为“实景”和“虚景”。“实景”,即作品中出现的具体意象,如,“白雪”“落红”等;“虚景”,即抽象概念、人物的精神或心理活动。将“实景”具体化的办法有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将“虚景”具体化的办法有“比喻法”“词语描述法”“角色演绎法”等。“情”,分为“作品之情”和“读者之情”。教师首先通过“景”的再现,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三、“情境教学法”的教学阶段

“情境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阶段分为“感知—理解—深化”。

作为“情境教学法”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主要是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教师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实景投影片。

作为“情境教学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理解”指的是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在讲读《古诗二首》的“绝句”时,教师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實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作为“情境教学法”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深化”指的是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在完成了前面“景”的再现和“情”的体会后,教师要综合“景”和“情”的分析成果,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四、“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1.形象逼真

情境并不是简单的实体的复现,而是将“实景、虚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最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

2.情深意长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3.知、情、意、行融成一体

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与传统语文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不但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而且提升了它的“人文性”地位,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与作者、人物对话。然而,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种教学尝试,“情境教学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理论系统还不够系统,教师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须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实景情境教学法创设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