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2014-04-24张海涛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张海涛

摘 要:相同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方法和顺序讲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两种电荷》一节的知识点讲授方法和讲授顺序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两种电荷;讲授方法;讲授顺序

做好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下文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兩种电荷》一节的教学设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精彩的引入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课本中本节开头所示的小活动引入新课。所用器材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找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用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法。

第一步:学生拿出塑料直尺或塑料笔杆不与头发摩擦,接触碎纸屑并描述实验现象。

第二步:学生将塑料直尺或塑料笔杆与自己的头发反复摩擦若干次,接触相同的碎纸屑并描述实验现象。

第三步: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

第四步: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出摩擦起电和电荷的定义,明确带电体的性质。这样就完成了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的目标。

讲授电荷种类和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以往多数教师是先讲授电荷种类再讲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结合物理学发展历史,我认为先讲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再讲授电荷种类更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成知识,更应让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得到的,学会发现知识的方法,从而去发现新知识。首先,完成课本第32页图15.1—1所示的演示实验,为了实验效果更好,需对实验器材及方法做些改动:两根玻璃棒中的一根质量越小越好。我们可以将经丝绸摩擦过的质量较小的玻璃棒像图中那样悬挂并使其静止,然后将经丝绸摩擦过的质量较大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先后去靠近悬挂着的玻璃棒,结合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可知,改变质量较小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要比改变质量较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这样可以弥补实验器材上的污渍、空气湿度等因素对实验效果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吸引。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经丝绸摩擦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它们相互排斥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相互吸引,肯定带异种电荷,即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然后告知学生早期的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性质,利用不同物体反复试验发现自然界有且仅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正电,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负电。至此,我们完成了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目标。

引入新课时所做的活动已为电荷量的讲授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带电体吸引纸屑多少反映出带电体所带电荷多少。接着进行电荷量定义、符号、单位的讲授。

教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最小的电荷量是多少呢?便引出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电荷的讲授。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电荷量最小叫做元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中和,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接着讲授摩擦起电的实质: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带负电。

教师说明物体是否带电常用验电器来检验(即验电器的作用),引出验电器的讲授,首先结合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验电器的结构;接着重点讲授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简单介绍验电器的其他作用:通过金属箔张角大小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多少。

本节知识多次提到“电荷”一词,我们了解电荷,电荷是指带电体的属性,电荷量也简称电荷,这时的电荷就是一个物理量。我们把小的带电体也叫做电荷,如电子就是一种负电荷,提醒学生注意区分。

参考文献:

王海民.物理素质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作者单位 河北省涿鹿县合符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