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眠治疗的本土化思考与创新技术

2014-04-24汪卫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本土化调控

汪卫东

·专题论坛·

失眠治疗的本土化思考与创新技术

汪卫东

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因此失眠的本土化治疗除了要考虑生理的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失眠治疗的现状,我们发现失眠的心理治疗更需要本土化。对比失眠心理治疗的西方模型与本土化模型,我们形成了创新的中国本土化的失眠治疗技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

失眠;本土化;心理治疗;创新技术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 (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而失眠多与心理应激、焦虑、抑郁[2-3]、负性情绪反应等心理因素或疾病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和睡眠习惯不良引起的失眠,是临床上最多见失眠之一[4]。有研究显示医院门诊或者病房内失眠患者的案例心理因素约占40%~60%[5]。因此失眠的本土化治疗除了要考虑生理的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

1 国际上失眠治疗研究现状

国际上失眠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以及部分替代治疗的方法。早在2005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对促睡眠药物使用分级标签建议短期使用,之后FDA不再对促睡眠药物分级,并且对佐匹克隆和瑞美替昂不做疗程限制[6]。近期研究显示[7],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和唑吡坦可持续使用6~12个月。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对严重的、难治的以及伴有慢性精神疾病的失眠症建议尽可能长期使用促睡眠药物治疗,但需长期随访,定期评估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由Morin和Kowateh于1993年将认知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加以整合,并被美国睡眠医学委员会推荐用于原发性失眠的治疗[8],由于认知行为疗法针对失眠的病因,重塑失眠患者的合理认知模式,缓解各种负性情绪,最终建立条件化、程序化的睡眠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目前在国际上失眠非药物疗法中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他替代疗法如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应用并不广泛,治疗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疗效也有待系统评价。

2 国内失眠治疗研究现状

周冰[9]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disc)检出1989—2013年与“失眠”相关的文献,用EXCEL排序行分项计量分析。共检出文献4 517篇,近25年平均每年发表文献180.68(4 517/25)篇,2001—2013年平均每年发表文献数量为324.85(4 223/13)篇,大大高于年平均数,说明我国自2001年起始加大了对失眠的研究力度。其中临床共3 751篇,实验研究共99篇,二者占文献总数的85.23%(3 850/4 517),反映了我国对失眠是以自主研究为主。西医文献173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文献整体上占很大比例,主要发文机构基本上都是中医药机构,提示失眠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心理疗法文献106篇,说明国内逐渐重视心理治疗在失眠中的作用[10]。通过国内失眠临床治疗西医西药、心理治疗与中医药治疗论文数量、质量的简单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中医药和心理疗法治疗失眠在国内成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失眠已经存在着本土化的研究和治疗。

3 失眠治疗本土化的必要性

失眠不仅是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因此,心理治疗对改善失眠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对失眠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时,既要考虑患者的失眠状况,同时也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变患者先人为主的、消极的错误认知,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11]。因为失眠主要与精神与心理有关,而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12]。认知行为治疗 (CBT)方法尽管使70%~80%的失眠患者从治疗中受益,50%的患者获得临床上有意义的结果,大约三分之一患者变成良好睡眠者。虽然大多数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但在治疗反应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多数患者没有变为良好睡眠者[13]。且认知行为疗法起效慢,一般在4周后起效[14],患者依从性差。因为CBT植根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体现了西方文化及心理特点。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本土化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5],故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失眠心理治疗本土化非常必要。

如果说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临床心理学发展必由之路,那么,失眠治疗本土化也无可争议。而且西药具有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随着苯二氮艹卓类 (BZD)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睡眠结构会发生改变,浅睡眠比例增多,眼快动睡眠潜伏期缩短。患者正常的睡眠功能及精力恢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药物依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对老年人,可能会加剧记忆的损害[16-17]。

中医药治疗失眠手段丰富,针灸、推拿、穴位治疗等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在帮助失眠患者消除不适症状、戒除镇静催眠药 (安眠药)依赖和恢复正常睡眠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失眠本土化治疗中不可或缺。除此以外,还需要帮助患者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我们应借鉴中医心理学思想中宝贵精华,结合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知识,将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方法和我国传统失眠治疗方法结合起来,立足本土临床心理学特色开展全方位的整合研究和治疗,创建失眠本土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4 失眠心理治疗的西方模型与本土化模型

迄今为止,有关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神经认知 (高觉醒)模型和心理生物学模型。根据神经认知 (高觉醒)模型的观点,从外周到中枢的觉醒水平增加,尤其是皮层持久处于信息处理增强的状态而促发失眠形成和维持;心理生物学模型则认为前者并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失眠情况,而中枢神经系统从觉醒中 “抽身而退”的抑制能力受损或丧失才是导致失眠形成的重要机制[18]。Espie(2002)在综合前人研究和解释机制后,提出了一个失眠的综合心理生物抑制模型。这个模型默认描述的是正常睡眠相关过程,而失眠则是因为对这个过程的一个或多个成分的抑制,从而影响了正常睡眠,出现睡眠障碍[19]。如图1所示。

图1 良好睡眠的心理生物模型(Espie,2002)

尽管西方医学在失眠生理和心理提出很多模型,都只是关注失眠现阶段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对于失眠深层次原因以及纵向研究还缺乏认识,治疗上依然不外乎是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快速催眠和长效催眠的药物疗法、以及少量替代疗法。如图2所示。

图2 西方治疗失眠模式图

这些疗法无论如何都只是针对现阶段失眠的对症治疗,我们称之为 “磨菇头疗法”。除了要关注失眠现阶段的影响因素和症状表现以外,还要应当研究失眠的纵向发展过程,失眠目前的影响因素一般只是诱因,而在之前一定存在失眠发生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环境 (自然、社会等)刺激作用和成长发展教养水平下形成易感人格因子,在对睡眠不合理认知的背景下,偶然的刺激导致首次失眠或短期失眠体验。随着时间推移,反复的、持久的或严重的外界刺激 (外因)作用于易感人格、认知以及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负性情绪等 (内因)方面,使急性失眠转变为慢性失眠[20]。见图3。

因此,失眠治疗需要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我们提出,失眠治疗除采用 “磨菇头疗法”以及中医药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对事治疗、过程治疗、人格治疗,以形成整体、纵向的治疗模式。此外,还要解决失眠患者过去的强烈情绪体验,内隐情绪、内隐认知等问题,同时解决失眠患者的环境适应问题并尝试将人格倾向与睡眠的剥离[21]称之为 “蘑菇体疗法”如图4所示。

图3 失眠的心理生理发生机制

图4 蘑菇体疗法示意图

在中国治疗失眠除了西药之外,还有大量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其它疗法在应用,对于失眠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我们从失眠临床治疗中摸索出中国本土化失眠治疗的创新技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睡眠调控技术。

5 创新技术—TIP睡眠调控技术

TIP睡眠调控技术是一种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技术,是TIP技术对症治疗技术之一,也是TIP技术中最为普及,最成熟和规范的治疗技术之一。它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使患者处于低阻抗状态,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治疗。该技术符合中医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的理念,融合了传统中医心理治疗和现代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放松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方法,具有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最为重要的是它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心理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营养知识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TIP睡眠调控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睡眠认知导入技术;睡眠环境适应技术;睡眠外归因剥离技术;睡眠信心增强技术;睡眠体验技术;减停药物技术[22]。通过一系列临床观察,TIP睡眠调控技术在改善失眠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等方面显著优于佐匹克隆。同时对原发性失眠安眠药物的减药和戒断症状有积极的作用,并能有效增强患者睡眠信心,改善对睡眠环境的依赖,辅助患者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有效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状况[23-25]。TIP睡眠调控技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 (睡眠专题门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6 结论

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西方治疗的模式,无论是采用认知行为、催眠、还是药物等疗法都只是针对失眠一点或者一面的治疗。除了采用上述的治疗方式,还需要形成整体、纵向的治疗,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并实现失眠治疗的本土化。TIP睡眠调控技术是一种产生于中国的创新中医心理疗法中专门用于治疗失眠的技术,基于临床,来自本土,在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1] 专家共识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

[2]David A.Katz,Colleen A.M c Horney.Clinical Correlates of Insomnia in PatientsW ith Chronic Illness[J].Arch Intern Med,1998,158(10):1099-1107.

[3]Su TP,Huang SR.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insom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Chinese elderly:a Taiwanese urban area survey[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38(9):706-713.

[4] 游国雄.失眠的病因及其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7):388.

[5] 郭秀红.住院病人失眠原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12):3210.

[6]Schutte-Rodin S,Broch L,Buysse D,et al.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J].J Clin Sleep Med,2008,4(5):487-504.

[7]Walsh JK,Krystal AD,Amato DA,etal.Nightly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with eszopiclone for six months:effect on sleep,quality of life,and work lim itations[J].Sleep,2007,30(8):959-968.

[8]Morin CM,Hauri P.Espie C,etal.Non—pha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J].Sleep,2000,22(2):1134-1156.

[9]周冰.1989-2013年我国失眠文献计量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3):159.

[10]梁学军,戴光明,郑健.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失眠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C].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300-302.

[11]梁学军.失眠的认知心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7):794-795.

[12]Yii-Nii Lin.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2,56(1):46.

[13]吴任钢.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3.

[14]李雁鹏,赵忠新.认知一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10):1148-1159.

[15]曾智.我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6):49.

[16]Dalva P,Christian G,Maurice MO,et al.Chronic benzodiazepine Usage and withdrawal in insomnia patients[J].JPsychiat Res,2004,38(3):327-334.

[17]Baillargeon L,Landreville P,Verreault R,et al.Discontinuation of benzodiazepines among older insomniac adults treated with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gradual tapering:a random ized trial[J].Can Med Assoc J,2003,169(10):1015-1020.

[18]黄任之.慢性失眠的病理机制——脑电生理和脑影像学证据[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9):975.

[19]徐爱红,张蓉,刘冬蕾.失眠的综合心理生物抑制模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3):69 -70.

[20]杜辉,李桂侠,吕学玉,等.失眠的心理生理发病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杂志,2013,8(5):508-509.

[21]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22]汪卫东,李桂侠,洪兰,等.失眠症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TIP睡眠调控技术简介[J].世界中医药,2014,9(2):260.

[23]刁倩,洪兰,吕学玉,等.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药杂志,2013,35(3):205.

[24]孙世辉.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69-70.

[25]王芳,王亚娜,洪兰,等.TIP睡眠调控技术对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3):147-151.

Insomnia treatment localization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Wang Weidong.*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 China

Insomnia is not only a physiological sleep disorder,is also a process ofpsychological disorder.Therefore,the loca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of insomnia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By compar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status of treatment for insomnia,especially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insomnianeedmore localization.TheWesternmodeland localizationmodel contrastinsomnia therapy,we forme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insomniatreatment technology of low impedance thought introduction therapy sleep-regulating Technique.

Insomnia;Localization;Psychotherap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本土化调控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