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MPI的失眠患者相关心理分析
2014-04-24洪兰周璇梓梁秋语汪卫东
洪兰 周璇梓 梁秋语 汪卫东
·临床研究·
基于MMPI的失眠患者相关心理分析
洪兰 周璇梓 梁秋语 汪卫东
目的分析我国综合医院失眠患者的相关心理状态。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3 318例接受明尼苏达多项测验量表(MMPI)检测患者,分为失眠组1 586例与非失眠组1 732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失眠组患者多表现为抑郁或焦虑性障碍 (占65%),失眠组患者的癔病、疑病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态因子分表现为异常(分别为68.5±10.41、67.8±10.96、65.7±11.16、64.8±10.52、61.0±11.99),与非失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失眠患者常伴有癔病、疑病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态。
失眠;心理状态;明尼苏达多项测验量表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调查显示,约95%的成人在人生某时期经历过失眠,普通人群孤立的失眠症状约为30%~50%[1]。2004年3月第四届亚洲睡眠医学大会流行病学资料介绍,睡眠障碍在亚洲发病率达50%[2]。2002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学基金会(IMF-HN)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约45.5%存在失眠问题,住院患者中失眠症的发病率大于50%[3]。有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成年人失眠患病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约65%存在睡眠障碍,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4]。2005年全球就睡眠问题在中国区的调查发现,失眠患者中70%~80%为半年以上的慢性失眠[5],严重失眠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9.38%[6]。长期失眠可影响个体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诱发精神疾病,促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失眠常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关系密切[7-8]。睡眠质量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且失眠对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均产生影响[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量表(MMPI)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在130多个国家使用,成为国际上公认、应用最多的心理测查工具之一。MMPI于1979年引入国内制订了中国常模[10],MMPI作为心理门诊辅助诊断工具有一定价值[11]。MMPI各因子分采用标准T分,当某一因子的标准T分在60及以下时,该因子所代表的内容在正常范围;当T>60时,认为该因子异常。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2002年至2009年之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做MMPI测试的3 318人为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照睡眠障碍因子分数分为失眠组1 586例(睡眠障碍因子分T>60)、非失眠组1 732例(睡眠障碍因子分T≤60)。将2组患者进行比较,藉此对失眠症患者的相关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失眠组(1 586例)、非失眠组(1 732例)的年龄、文化程度、完成题目数、完成时间进行了比较。除完成题目所需时间外,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和完成题目数方面比较均有差异,见表1。
2.2 总体精神心理状态 电脑版MMPI测试后,系统会根据回答题目的综合状况,提供辅助诊断意见,即每位患者 “正常” “抑郁或焦虑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的可能性 (以百分比表示,3项总和为100%)。其中“抑郁或焦虑性障碍”主要指抑郁、焦虑、强迫、疑病或惊恐发作等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主要指幻觉、妄想、言行古怪离奇和精神分裂等障碍。根据一个患者“正常”“抑郁或焦虑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3项所占的比率,可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总体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失眠组患者3项所占比率分别为25%、65%和10%,非失眠组患者3项所占比率分别为60%、28%和12%,见图1。
2.3 危险行为预测 心理门诊常见危险行为为“自杀或自残”“冲动伤人毁物”“酗酒与药物滥用”。根据患者某项危险行为的严重程度,分为0~10分,2分及以下表示没有危险行为或危险性很小,2~4分表明此危险行为可能性小,5~6分表明此危险行为可能性中等,7~8分表明此危险行为可能性大,8分以上表明此危险行为可能性极大。如果患者某项危险分数达中度及以上,提醒医生注意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干预,以防止危险发生。失眠组在此3项上均较非失眠组高,见表3。
表1 失眠组与非失眠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失眠组与非失眠组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 (岁) 文化程度 (年) 完成题目数 (个) 完成时间 (min)非失眠组 1 732 36.6±15.76 13.9±3.90 315.8±161.10 30.5±19.48失眠组 1 586 41.6±14.89 13.1±3.49 273.1±130.98 31.3±17.62 t值 84.285 34.606 69.423 1.789 P值0.000 0.000 0.000 0.177
表2 失眠组与非失眠组精神心理状态所在百分百比较 (%)
表3 2组患者可能危险行为比较(±s)
表3 2组患者可能危险行为比较(±s)
药物滥用非失眠组组别 例数 自杀或自残 伤人毁物 酗酒、1 732 1.4±1.99 1.2±1.53 1.1±1.76失眠组 1 586 3.7±2.35 2.2±1.70 2.0±2.20 t值 903.122 284.811 148.329 P值0.000 0.000 0.000
表4 2组基本量表相关症状因子的比较(±s)
表4 2组基本量表相关症状因子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说谎 诈病 校正 疑病症 抑郁症 癔病 精神病态非失眠组1 732 51.4±11.79 47.4±11.17 54.9±11.37 52.3±13.13 49.1±14.36 57.1±12.63 50.6±12.36失眠组 1 586 47.0±10.46 56.4±12.13 49.0±10.10 67.8±10.96 65.7±11.16 68.5±10.41 61.0±11.99 t值 126.569 496.005 251.817 1355.303 1365.700 797.789 604.199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男女子气 偏执狂 神经衰弱 精神分裂 轻躁狂 社会内向非失眠组1 732 46.4±11.56 49.3±9.03 50.1±12.94 48.3±12.01 51.5±8.96 42.8±12.61失眠组 1 586 48.7±10.34 55.9±10.59 64.8±10.52 59.7±11.85 55.0±9.26 51.8±10.55 t值 36.021 375.093 1284.373 749.940 120.332 494.685 P值0.013 0.319 0.064 0.276 0.005 0.000
图1 2组患者MMPI基本量表相关因子标准分分布图
2.4 基本量表分 MMPI的基本量表包括3个效度因子 (说谎、诈病、校正)和10个临床因子 (疑病症、抑郁症、癔病、精神病态、男女子气、偏执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和社会内向)。我们对MMPI基本量表的标准T分进行统计,2组在效度因子分上虽然有差异,但均在60分以下。临床因子方面失眠组在疑病症、抑郁症、疑病症、精神病态、神经衰弱方面表现更多症状 (T分均大于60分),而非失眠组所有因子T分均在60分以下,见表4和图1。
3 讨论
本次分析表明,失眠组患者比非失眠组患者年龄约高5岁,表明年龄增长对失眠有一定影响。因为本次研究样本量大,虽然文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但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差距不超过1年。完成检查时间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完成检测题目数方面,非失眠组患者完成题目数远远多于失眠组。MMPI评估时,可以完成全部题目数566题,也可以完成399个题目或200个题目。即使在5岁的年龄差距、类似的文化程度和相似的完成时间内,失眠的患者完成的题目数远少于非失眠组患者。失眠组患者在回答主观心理条目时,可能因为情绪或心理因素,导致在回答问题时表现为更多的犹豫、反复,具体的情绪或心理因素可能与本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一些心理异常有关,见后述。也可能患者对心理测量的意义不太了解有关,很多失眠患者,认为失眠仅是躯体问题,没想到或不理解其与心理的关系,导致其测量的抵触情绪,回答题目相对比较少。另外,30 m in也许是主观量表测量的时间关键点,超过30 min的心理测量,可能会带来患者的烦躁和厌倦情绪。
如表2所示,与非失眠患者比较,失眠患者更有可能伴抑郁、焦虑、强迫、疑病或惊恐发作等与传统神经症相关的心理问题,有现实检验能力,但主观痛苦感觉比较重。而在幻觉、妄想、言行古怪离奇等 “精神病性障碍”所占比率差距不大(分别为12%、10%)。本次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危险行为可能性不大,但失眠组更多表现为 “自杀或自残” “冲动伤人毁物”“酗酒与药物滥用”等倾向。这也可能与2组患者伴发的精神心理状态不同有关。效度因子2组比较虽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三个效度因子T分均值均小于60,临床意义差异并不大,表明2组患者的回答尚属真实,测试结果相对可靠,没有过度装坏或装好倾向。非失眠组基本量表所有因子分均小于60,而失眠组患者在疑病症、抑郁症、癔病、精神病态和神经衰弱5项因子分高于60分。表明失眠患者更易伴发抑郁症、疑病症、癔病、精神病态和神经衰弱,也表明这类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多有失眠的苦恼。但失眠引起上述精神心理疾病,还是精神心理疾病引起失眠,尚不清楚。
[1]Meir H.Kryger,Thomas Roth,W illiam C.Dement.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M].4版.钟南山,主审.张秀华,韩方,张悦,等,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01-746.
[2] 杨政菊.中医药治疗失眠症8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5):18-19.
[3] 兰天,郭群英.自我指压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1):1681-1682.
[4] 柴路.经络针刺结合耳针治疗失眠40例[J].光明中医,2010,25(5):821-822.
[5] 刘世熠.睡眠研究和展望[A].中国第二届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1996:3-6.
[6] 于守臣,宋彦,张忠山,等.黑龙江省6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4):207-209.
[7] 洪兰,马彦,林颖娜,等.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2):154-156.
[8] 洪兰,魏慧军,马彦,等.综合医院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形式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5):259-362.
[9] 张丽,李传平,孙秀娟.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4,19(19):6-7.
[10]MMPI全国协作组.中国人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表的结果分析[J].心理学报,1985,17(4):346 -355.
[11]宋维真,张瑶,杨华渝,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的报告[J].中华神经神精科杂志,1980,3:157-16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Insomniacs Based on MM PI
Hong Lan,Zhou Xuanzi,Liang Qiuyu,Wang Weidong.*Guang'anmen Hospitai,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Wang Weidong,E-mail:prof_wwd@126.com
ObjectiveThe study was aimed to analyse the MMPI-relate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insomniacs in domestic general hospitals.MethodsTo analyse the MMPI results of 3 318 patients who were allocated into the insomnia group(1 586 patients)and the non-insomnia group(1 732 patients).ResultsThe insomnia group wasmore inclined to manisfe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which was up to 65%.The factor scores of hysteria(68.5±10.41),hypochodria(67.8±10.96),depression(65.7±11.16),neurasthenia(64.8±10.52),and metaphrenia(61.0±11.99)were abnormal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non-insomnia group(P<0.01).Conc lusion The insomniac tended to simutaneouly suffer from hysteria,hypochodria,depression,neurasthesia and metaphrenia.But insomnia could also be the common manifestion of these disorders.
Insomnia;Psychological state;MMPI
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
汪卫东,E-mail:prof_ww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