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产业规模与质量状况分析
2014-04-24宋海燕李博斌刘兴泉
宋海燕,李博斌,刘兴泉 *,韩 宁
(1.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2.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3.山东省广饶县人民法院,山东 广饶 257300)
绍兴酿酒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较为普遍,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经久不衰,并逐步发展成为绍兴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绍兴黄酒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范围,使其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消费力巨大的年轻群体及高收入阶层,行业销售额逐年扩大[1-2]。绍兴黄酒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大中型企业加快了其产业整合速度,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绍兴黄酒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同时,众多小型企业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着销售收入过低、资金链断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4-5]。通过对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情况和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以明确绍兴黄酒行业存在的问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绍兴黄酒行业总体状况
绍兴黄酒行业2009—2011年间的产值与质量状况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在2009—2011年中,绍兴黄酒企业的产值维持在每年137~146亿元之间,3年产值合计达到427.85亿元。绍兴黄酒企业每年约有500批次产品接受检测,受检产品的合格率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3年平均合格率为98.9%,说明绍兴产黄酒的产品质量状况较好。
表1 绍兴黄酒2009—2011年产值与质量状况Table 1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Shaoxing rice wine from 2009 to 2011
全国黄酒市场份额约占我国酒类市场份额的2.23%,其中绍兴黄酒的市场份额约占我国黄酒市场份额的33%,即不足1%的酒类市场份额,因此绍兴产黄酒仍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人们饮酒理念的转变,低度、保健的黄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趋势的改变使绍兴黄酒企业加大开发新产品、新包装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了绍兴黄酒的产品形象[6-7]。
2 绍兴黄酒企业分类比较
2.1 不同规模企业比较
绍兴黄酒行业2009—2011年间不同规模企业产值与质量状况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大型企业虽然只有3家,但3年产值合计达到99.74亿元,在各类企业中产值占23.3%,产品合格率为100%。中型企业有14家,3年产值合计为239.39亿元,在各类值企业中产值占56.0%,是所有企业中最大的,产品合格率也都达到了100%。小型企业有86家,但3年产值合计只有88.72亿元,产值比率只有20.7%,平均每个小型企业的产值比率只有0.24%。小型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为98.8%。总体来说,绍兴黄酒产品质量状况良好,尤其大中型企业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个别小型企业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表2 不同规模企业黄酒的产值与质量状况Table 2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rice wine from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2.2 不同所有制企业比较
表3 不同所有制企业黄酒的产值与质量状况Table 3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rice wine from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ystem of ownerships
绍兴黄酒2009—2011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与质量状况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股份制企业达57家,3年产值合计为372.11亿元,产值比率达87%,产品合格率为99.2%。相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私营企业的产值显得不容乐观。私营企业有36家,但3年产值合计只有5.51亿元,所占产值比率只有1.3%,平均每家私营企业产值只占到0.04%,产品合格率为98.4%。私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落后十分明显。两家国有企业产值在全部企业中占9.4%,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最终体现为较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8-9],产品合格率为100%。从当前的情况看,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产品质量良好,私营和集体制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技术落后的私营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3 产品销售区域分析
对不同规模企业产品销售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大型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60%,省外为35%,外销为5%。大型企业产品销售多集中在省内,但产品销售区域相对集中,产品外销比例相对较低。中型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34%,省外为46%,外销为20%。中型企业品牌知名度在浙江省内不如大型企业,所以比较注重扩展省外的销售渠道。小型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20%,省外为41%,外销为39%。小型企业品牌竞争力同样在省内远不及大众型企业,只能扩展国内及国外市场,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10-12]。
图1 不同规模黄酒企业产品销售区域Fig.1 Sales area of the rice wine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品销售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国有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33%,省外为40%,外销为27%。国有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其外销比例是最高的,销售区域相对均衡。股份制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36%,省外为42%,外销为22%,和国有企业产品销售区域大致相同。三资企业产品销售区域浙江省内为55%,省外为45%,没有产品外销,产品销售区域在浙江省内为55%。
4 产品价格区间分析
对不同规模企业产品价格区间比例进行调查统计,以每500g黄酒价格计算,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大型企业30元以下产品比例为63%,30元及以上产品比例为37%。中型企业30元以下产品比例为63%,30元及以上产品比例为37%。小型企业30元以下产品比例为90%,30元及以上产品比例只有10%。大型企业产品价格区间分布合理,高中低档产品分类齐全,可以有各层次的消费群体。中型企业中低档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偏少。而小型企业中低档产品占据其产品种类的90%,高档产品非常少。
图2 不同所有制黄酒企业产品销售区域Fig.2 Sales area of the rice wine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ystem of ownerships
图3 不同规模企业产品价格区间(每500g)Fig.3 The price range of rice wine from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per 500g)
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品价格区间比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产品价格区间大致相同,但80元及以上的高档产品中,国有企业最高为17%。3种所有制企业产品价格区间分布差异性不大。
图4 3种所有制企业产品价格区间Fig.4 Price range of rice wine from enterprises with three systems of ownerships
总体来看,30元以下的低端黄酒占据所有商品总数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小型企业30元以下产品比例达90%,可见绍兴产黄酒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现代饮酒趋向于健康的消费理念,黄酒兼具低度、保健的品种优势,且价格相比其他酒种明显偏低,适合大众消费。在新形势下,绍兴黄酒的市场发展空间会更加开阔。
5 小结
通过对2009—2011年绍兴黄酒企业调查分析,3年期间绍兴103家黄酒生产企业产值合计达到427.85亿元,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8.9%,质量状况良好。但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产值及质量状况差异性明显。从不同规模企业来看,大中型企业有17家,产值稳定,且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小型企业数有86家,产值相对较小。从不同类型企业来看,国有企业产值最高,产品质量状况良好;私营企业年平均产值为0.051亿元,产品合格率为98.4%。从长远的发展方向看,绍兴的小型黄酒企业的出路问题值得关注,缺少技术研发和开拓市场能力,质量方面也略有隐患,因此走向整合之路已是必然[13-15]。
绍兴黄酒的销售多集中在浙江省内,还未完全打开国内及国际销售市场。大中型企业30元以下的产品占比63%,小型企业30元以下的产品占比90%,可见绍兴产黄酒价格相对较低,以普通产品为主。黄酒产品价格相对于白酒与葡萄酒来说,一直处理比较经济实惠的状态,虽然不利于产业产值的发展,但良好的性价比实际上可以保证理性的消费。
[1]林小燕.后危机时代绍兴黄酒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企业经济,2010(4):142-144.
[2]傅祖康,杨国军.黄酒生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AYLWARD D K,TURPIN T.New wine in old bottles:A case study of innovation territories in‘New World’wine production[J].Int J Innovat Manag,2003,7(4):501-525.
[4]汪建国,汪 琦.我国黄酒的改革成就及发展方向[J].中国酿造,2006,25(6):4-8.
[5]傅勤峰.解决黄酒之“短板”之我见(一)[J].中国酒,2011(10):47.
[6]王卫东,赵世琪.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中国调味品,2010(6):22-24.
[7]孟祖平,沈 珉.品味黄酒[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何晓刚.对绍兴黄酒业发展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4):100-106.
[9]罗能生.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倪华英.影响绍兴黄酒出口的文化因素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328,334.
[11]杨国军.低度保健型黄酒的研制开发[J].酿酒,2001(3):81-82.
[12]傅勤峰.新派黄酒的品牌营销[J].中国酒,2009(2):19.
[13]汪建国.黄酒工业的现状、前景和新世纪发展策略[J].中国酿造,2002,21(1):7-10.
[14]菁 菁.黄酒质量保持稳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8):36.
[15]沈振昌.我对中国黄酒发展的执着之见[J].中国酒,2008(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