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子宫按摩对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2014-04-24张金燕
张金燕
(广东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产科,广东 广州 510700)
产后子宫按摩对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张金燕
(广东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产科,广东 广州 510700)
目的探讨子宫按摩在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7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90例,对照组850例;观察组采用子宫按摩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观察两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产妇24 h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子宫按摩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提高产科质量。
子宫按摩;产后出血;产科质量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孕产妇四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最为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70%~80%。因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 h,约35%发生产后4 h[2]。目前关于产后出血的预防多以药物为主,曾有报道口服米索前列醇配伍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但往往引起寒颤、发热。我院产科开展子宫按摩预防产后出血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通过腹部手法按摩子宫,加强子宫收缩,促进宫腔内积血尽快排出,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03月分娩的产妇17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50例,观察组89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高危妊娠因素以及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均无差异,两组产妇常规使用缩宫素,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正确收集出血量:两组均采用容积法与称重法,严格测量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者,待羊水流尽后,以聚血盆置于产妇臀下,在产房观察并收集胎盘娩出瞬间及产后2 h出血量;送至爱婴区后以计血量纸垫收集产后4、12、24 h出血量。剖宫产者,术前与产妇臀下置一次性吸水纸垫,术中刺破胎膜后吸净羊水,记录羊水量,用吸引器收集术中出血量,测量采集瓶内血量,以称重法收集术中棉垫以及术后掏阴道血量,以血量纸垫收集产后2、4、12、24 h出血量。
1.2.2 按摩子宫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按产后(术后)常规观察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产后回到病房后,取仰卧屈膝位,护士右手置于子宫底部(剖宫产者左手轻按下腹部切口),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先轻后重,均匀有节奏地按摩子宫。动作轻柔,切忌粗暴。剖宫产按摩后还应注意观察切口情况。按摩时间与次数:产后2 h内每隔30 min按摩1次,产后2 h后至24 h内每4~6 h按摩1次;每次按摩10 min。分别于2、4、12、24 h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阴道流血量。
1.3 按摩有效的指标
子宫轮廓清楚、质硬,宫底高度符合子宫复旧并无持续阴道流血可停止。观察指标:产后2、4、12、24 h出血量,以容积法和称重计算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录入,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400 mL者比较
2.2 两组产后出血的产妇24 h出血量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产后出血的产妇24 h出血量的比较
3 讨 论
3.1 避免宫缩乏力的出现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3],因此腹部按摩子宫在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的效果较好,产后予以腹部按摩子宫可增强子宫收缩,加快子宫血窦的关闭,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2 产后经过子宫按摩的产妇其发生产后出血明显降低,尤其以产后
2、4 h更为显著;产后予以子宫按摩,加速宫腔积血的排出,预防因宫腔积血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3 剖宫产出现产后出血的危险性更高,子宫按摩有利于剖宫产术后的子宫收缩,通过有节奏的按摩,防止宫腔积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4 当催产素的使用到极量,体内催产素受体已饱和,再使用催产素也不能引起子宫收缩,腹部子宫按摩在使用催产素达不到很好效果时用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3.5 在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给予子宫按摩后能促进子宫收缩,能减少阴道流血量,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3.6 腹部按摩子宫法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6-247.
[2] 黄洁敏,骆一凡.产后出血的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6): 378-380.
[3] 张义丽,谭玉贞.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防治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志,2001,16(1):39.
R714.46+<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6-0150-02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16-0150-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6-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