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人才培养机制 统筹粮食与食品安全
——访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

2014-04-24彭国瑞

中国猪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食品

本刊实习记者 彭国瑞

转变人才培养机制 统筹粮食与食品安全
——访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

本刊实习记者 彭国瑞

张改平,男,1960年生,河南省内黄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动物病毒致病机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监测技术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体制、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更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稳定的大局,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必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自然也是2014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作为农业界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院士在两会期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就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讨论的相关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 扩大高校自主权,化解教育不公平

近年来有关我国博士研究生过剩、质量滑坡、缺乏创新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许多人要求减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身为大学校长的张改平对这一问题深切关注,他认为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不是简单的过剩,表现出多、滥、费、缺等多种问题交织的现象,其本质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以河南省为例,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和中部发展重地,全省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分配给河南省全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仅为410人,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仅北京大学这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可以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就超过1 900人,约为河南所有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总数的5倍。

这种招生指标的极不均衡分配,导致一些本来不具备足够培养条件的名牌大学和国家直属科研机构,占据了大量招生名额,处在不得不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尴尬境地,出现了“导师不认识学生、学生没见过导师”,博士研究生泛滥和质量下降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是,很多有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却没能分配到足够的招生名额,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匮乏共存的局面。

同时,因为多数毕业于教育部直属名牌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往往倾向于留在其高校所在地的大城市就业,甚至有不少博士研究生热衷于跻身公务员行列,所以表现出博士研究生就业难、人才过剩的假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服务于海外,而那些迫切需要博士研究生的中小型城市、各类创新企业,却少有博士研究生问津。因缺乏人才,这些城市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衰弱。

对于这种高层次人才貌似过剩、实则奇缺的现象,张改平强调说,“现在一些人不分情况地要求从总量上进一步限制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是以错纠错,实际上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多是靠当地自己培养的人才,所以应当扩大地方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放开对其招生规模的限制,由学校根据博士生导师的培养能力自主分配招生人数。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毕业生的质量上监管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而不是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的不公平,实现博士研究生人才合理流向各类企业和中小城市,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 统筹兼顾,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保障

粮食安全事关重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将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用粮与粮食割裂开来,认为小麦、水稻等主要用于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的“口粮”才是粮食,而我国进口的主要用于饲料的大豆和玉米不是粮食,因此国家不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口粮”安全,现有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进行奖励和对相关研究进行大力扶持。

对此,张改平指出,饲料最终是什么?饲料最终是我们生活必需的肉蛋奶。退一步讲,只强调口粮足量供给,但是没了饲料、没有了肉蛋奶能行吗?再比如说,在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水果蔬菜方面,我们生产出了大量优良产品,但是吃到人们口中的水果却不足2/3,蔬菜的比例就更低,其他或是因为病虫害,或是因为采摘、运输和贮藏等技术落后而坏掉了。动物性食品也是如此,在美国平均每头母猪年出栏育肥猪28~30头,而我国这一数据差不多只有美国的一半。另外,因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转换率低、动物疫病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土地和粮食的浪费十分惊人。

事实上,饲料的供给、农产品的浪费全部都要从18亿亩的基本农田中来,所以不能单纯地将粮食安全中的“粮食”认为就是口粮。粮食安全牵涉到整个农产品的供给,其所涵盖的不仅有小麦、水稻,还应包括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的存储运输、高效生产和动物疾病防控等方方面面,农产品供给中任何环节的高效,都是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片面地支持“口粮”类粮食作物生产和科技创新,而对其他农业门类缺乏支持,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将是不可持续的。试想,如果能将我国水果和蔬菜的浪费降到5%,多出来的土地则可以用来种植水稻和小麦;如果动物饲养生产性能得到提高,便可以大大减少对大豆、玉米的需求,这样也就解决了粮食安全的问题。因此,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一个大的食物框架下进行探讨,全面统筹农产品各门类的投入,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只有这样我们的饭碗才能端得牢,人民才能吃得好,吃得安心。

⊙ 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检测,过程控制才是关键

张改平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完善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技术以及产品,研制出5大类40多种违禁药物的快速检测试纸系列产品,实现了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快速、简便、低成本检测,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但当谈到食品安全时,张改平这样说,食品安全绝不是靠检测检出来的,检测只是食品安全的辅助手段,检测可以让我们对不可预期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使之得到控制。

可现在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将检测作为解决保证食品安全唯一的或是最重要的手段。如对“瘦肉精”的监管,过度依赖检测,生猪从养殖、出栏到流通,再到销售,几乎环环都检,特别是供应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生猪,甚至达到了头头都检、关关必检。甚至曾有人建议张改平将其研制的食品安全检测产品推广到超市,以满足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担忧的检测需求,方便大家对所购买的食品进行随时随地检测。他说:“殊不知我们可以买到检三聚氰胺、‘瘦肉精’的检测试剂盒,那还有可能出现‘六聚氰胺’、‘七聚氰胺’,另外还有各种毒素,这么多有害物质我们能检得过来吗?如果去超市就能随意买到各种检测试剂盒,人们买了什么都去检测一下,看一看安全不安全,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这样做有违一个科学家的良知。”

要保证食品的安全,不是所有我们要吃的东西都要检测,也不是食品供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检测,控制过程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都能得到安全控制,使公众相信其安全性,那么我们不去检测,也会放心食用所购买的食物。比如畜产品生产,就可以探索一条科学使用添加剂和药物的技术规范,做到动物长到多大的时候喂多少,到什么时候该喂,到什么时候该停,停多长时间能达到国家标准。至于是否达标,可以进行批量检测,最终保证到消费者手里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食品,这样既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又能保证食品的安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不仅是教育、农业和食品,其实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都处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有些波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都是正常的。人大和政协的职能之一就是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张改平院士如是说。

⊙ 结语

作为大学校长,张改平在扎实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同时,特别倾力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他这样勉励年轻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应该有一种一定要把某件事情做到最高境界的决心和热情。期望过了多少年之后你所从事的某个领域,因为你的存在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你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这也是对锐意创新精神的进一步阐释。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可以一一得到解决,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幸福,我们距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博士研究生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博士蚊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润博士问答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