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感染途径的探讨及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
2014-04-24齐向涛许追齐亚银
齐向涛 许追 齐亚银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途径的探讨及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
齐向涛 许追 齐亚银*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为了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和临床常用的几种药物对猪附红细胞体的治疗效果,本试验利用几种常用药物对新疆石河子150团某猪场24头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每组治疗的6头患病猪中,青链霉素治疗组仅有2头痊愈,长效土霉素治疗组有5头痊愈,1头患病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20%,强力霉素治疗组6头均痊愈,贝尼尔治疗组有5头痊愈,1头患病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60%,表明除青链霉素外,其他三种药物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强力霉素治疗效果略优于长效土霉素和贝尼尔。另外,本试验还采用5种不同感染途径对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组、伤口感染组、口服组、呼吸道感染组和皮下接种组的感染率分别为94%、91%、90%、78%、23%,表明附红细胞体可通过上述5种途径感染动物。小鼠感染后第30天血液镜检结果表明,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降低了70%~80%,表明本试验分离的附红细胞体致病性较弱。
附红细胞体;感染;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者游离于血浆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人兽共患病,可造成仔猪的虚弱和贫血、母猪的繁殖障碍和育肥猪的生长缓慢[1-4],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多呈隐性感染,所以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时,可造成动物死亡[5-7]。由于各个年龄段、各种品种的猪均能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且仔猪由于免疫机能发育不全,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有些病猪自愈或治愈后生长受阻,成为僵猪。因此,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无疑会给养猪业带来十分惨重的损失[5]。
近几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在石河子地区时常有发生,本病或者与本病混合感染等多重感染给生猪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笔者根据该病的流行情况、发病特点,对治疗药物进行了有效筛选;采用静脉注射、皮下接种、伤口感染、口服和呼吸道感染等5种途径感染小鼠,以确定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并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该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病料组织:2013年8月5号新疆石河子150团某规模化猪场发现断奶仔猪腹下和股内有出血斑点,过几天结痂,有的仔猪突然死亡,全身红紫,经过对该场部分仔猪抽血化验,发现有的病猪抽血血流不止,有的仔猪四肢抽搐后死亡,注射氨苄西林、林克霉素、头孢噻呋钠发现病情并未好转,6天内死亡了8头仔猪,还有24头病猪未治愈。
1.2 方法
1.2.1 血液推片观察
将从部分猪群身上采集的新鲜血液在载玻片上进行推片,待推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液,染色3分钟,然后滴加等量的蒸馏水染色5分钟,用蒸馏水冲洗,待干燥后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显微镜视野下红细胞形态以及红细胞表面猪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大小、折光性并以百分率来表示感染率。
1.2.2 药物治疗试验
将未治愈的24头猪,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精神状况平均分为4组,第1组使用长效土霉素进行治疗;第2组使用强力霉素进行治疗;第3组使用贝尼尔进行治疗;第4组使用青链霉素进行治疗。观察4组病猪的治疗情况。
1.2.3 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试验
1.2.3.1 细胞液的制备
采集经染色镜检鉴定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患病猪血液放入离心管中,经1 500~1 800转/分钟离心8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20%pH 7.2,0.01 mol/L PBS溶液,用吸管反复吹打混匀后保存备用。
1.2.3.2 感染试验
将预先准备的30只小鼠均匀分为6组,每组5只,进行感染猪附红细胞体试验。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他各组分别依次为静脉注射组:尾根静脉直接注射0.5mL/只的红细胞液;皮下接种组:皮下注射0.5mL/只的红细胞液;口服组:灌胃接种0.5 mL/只的红细胞液;伤口感染组:体侧薄皮部划痕接种0.5 mL/只的红细胞液;呼吸道感染组:5只小鼠和红细胞液一并放置于密闭的通风橱内一侧,其中将红细胞液放置于冰盒上的平皿中7天,每6小时更换一次冰袋,感染后第9天从小鼠尾静脉采集血液推片染色,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统计猪附红细胞体在小鼠体内的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感染附红细胞体猪临床症状
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病猪耳廓边缘呈紫色,腹部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图1、图2)。
图1 病猪耳廓边缘呈紫色
图2 病猪四肢明显发绀
2.2 血液推片镜检结果
染色镜检发现,与正常猪群的红细胞相比,患病猪的红细胞边缘不整,表面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红色虫体,即为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在镜下有折光性。该病猪感染附红细胞体较为严重,计算得到其感染率达到95%以上(图3)。
图3 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左)与正常红细胞(右)的比较
2.3 药物治疗试验结果
通过对4组患病猪进行7天的连续治疗后,采集其血液进行检测,发现第1组中有5头患病猪痊愈,附红细胞体检测为阴性,1头患病猪红细胞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20%;第2组6头患病猪均痊愈,附红细胞体检测为阴性;第3组中有5头患病猪痊愈,附红细胞体检测为阴性,1头患病猪红细胞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60%;第4组只有2头患病猪痊愈,附红细胞体检测为阴性,其他4头患病猪红细胞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分别为40%、20%、40%和50%。
2.4 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试验结果
通过静脉注射、皮下接种、伤口感染、口服和呼吸道感染等5种途径对小鼠进行附红细胞体感染试验发现,上述几种方式均可以感染小鼠。在感染后第9天,采集小鼠血液、涂片、镜检观察结果,其中静脉注射组的感染效果最好,感染率高达94%,其次是伤口组感染率为91%,口服组感染率为90%,呼吸道组感染率为78%,皮下接种组的感染率较低,为23%。但是在感染后30天采血、镜检发现,高感染率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降低了70%~80%不等。
3 分析与讨论
3.1 治疗附红细胞体感染的4种药物的疗效对比
对4种治疗附红细胞体的药物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除青链霉素外,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贝尼尔都能对猪附红细胞体进行有效的治疗,但是强力霉素临床治疗效果优于长效土霉素和贝尼尔,该药疗效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病情趋于稳定。长效土霉素是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该药具有稳定、副作用小、可以通过母体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循环系统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附红细胞体的防治。实践证明,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可以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但是不能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贝尼尔可以使发病动物贫血、黄疸、腹泻等临床症状恢复正常,但是该药的副作用大,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次数,对怀孕母猪使用该药常常导致流产等,因此选择该药应慎重。
3.2 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
通过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试验可知,猪附红细胞体可以通过血液、伤口、口服、呼吸道及皮下注射等5种途径传播。由于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人类同样也可以经过这5种途径感染,因此兽医工作者、屠宰场工作人员、饲养员等应加强自身防护。本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组、伤口感染组、口服组、呼吸道感染组和皮下接种组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分别为94%、91%、90%、78%、23%。附红细胞体可以经过上述途径直接或者间接进入血液循环,由于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所以导致该病的感染速度不同。但是对感染30天后的小鼠进行采血、镜检发现,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降低了70%~80%不等,表明本试验分离的附红细胞体致病性较弱,这与冯会权等[8]关于不同季节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也不同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猪附红细胞体病为季节性疾病,多发性季节为9、10月份[9],但是本次发病为8月初,这可能与新疆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
4 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是主要寄生于猪血液及骨髓中的一种微生物。在我国的大部分猪场猪体内都可以检测到附红细胞体,只是感染比例不同。附红细胞体类似于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畜群健康的时候,它们在机体内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但当畜群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或者受外界条件刺激,这种平衡状态可能被破坏,附红细胞体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
猪附红细胞体病没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该病的诊断容易和猪瘟、仔猪副伤寒、猪弓形体病等混淆,所以很难被及时诊断出并治疗。到目前为止,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还未出现,所以控制该病的理念是“防重于治”。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是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免疫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器械要严格消毒。该病对各阶段的猪群均有危害,在北方地区该病一般在9、10月份多发,所以应在本病的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有的养殖户使用土霉素碱粉、磺胺嘧啶粉进行拌料预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对猪群的各种应激,及时杀灭蚊虫等各种吸血昆虫。
对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母猪进行及时监测及有效防治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在对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母猪进行调查时发现,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母猪会将该病传给仔猪,这可能是导致仔猪附红细胞体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另外,该病还经常通过注射针头传播,因此,在注射疫苗或药物时,应注意及时更换针头。
[1] Neimark H,Hoff B,Ganter M.Mycoplasma ovis comb. nov.(formerly Eperythrozoon ovis),an epierythrocyticagent of haemo lyticanaemia in sheepandgoats[J].Inte 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4,54:365-371.
[2] 吕成林,苏秀华,崔月荣,等.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1(8):84-86.
[3] 韩一超,焦福林,张玉换,等.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4):73-75.
[4] Li W,Du N,Xu B,et al.Alteration of integ rin-associated protein(CD47)on experimental porcine eperythrozoonosis[J]. Veterina 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8,32(5):411-418.
[5] 刘永夏,刘建柱,成子强,等.应用重组MSGI蛋白检测猪附红细胞体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11, 44(21):4508-4515.
[6] Hoelzle K,Peter S,Sidler M,et al.Inorganicpyrophosphatase in uncu ltivable hemotrophicmycoplasmas:ident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enzyme fromMycoplasma suis[J]. Microbiology,2010,10(1):194-202.
[7] Hoelz le LE.Haemotrophicmycoplasmas:Recent advances in Mycoplasma suis[J].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8, 130:215-226.
[8] 冯会权,徐昆,宋立先,等.猪附红细胞体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议及相关指标检测[J].畜牧与兽医,2011,43(1):63-65
[9] 李清艳,翟向和,李新民,等.附红细胞体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100-101.
S852.7
B
1673-4645(2014)04-0042-04
2013-10-21
齐向涛(198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兽医技术服务工作*
齐亚银(198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