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
2014-04-23林宣龙潘旭辉
林宣龙 潘旭辉
蓄势,作动词解,就是蕴育能量,积蓄势头;作名词解,就是所蕴之能,所蓄之势。蓄势,是事物运动或发展过程中的准备状态,蓄势愈大,运动或发展就愈迅速愈强劲,效果就愈圆满愈能达到预期。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努力避免过于平直无趣、平淡无奇的教学状态,十分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蓄势,或适时填补经验空白,架起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或巧妙运用激趣手段,引发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以下扼要列举数例,具体说明几种蓄势策略的运用。
一、悬念式“蓄势”
悬念式“蓄势”,就是抓住课文中或教学上带有“枢纽”性意义的核心问题,以讲述事件、描摹情节、交流想法、表达疑问等方式,巧妙地将该核心问题作为“包袱”组织在谈话之中,抛给学生,借以引发其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当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文本理解了志愿军为什么将朝鲜人民视为亲人之后,进行了这样的过渡谈话:“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接下来学生便主动地去揣摩文本,调动经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最后在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奥妙”所在:“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一写出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只能选择三个代表性人物重点写,其余的用概括手法来表现,这就是写作上常用的选材组材方法。”这就是悬念式“蓄势”。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所“悬”之“念”的实质内容是:八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全体朝鲜人民都是亲人,为何作者只写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亲人呢?语文教学中有“得言得意”之说,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这里设置的悬念,其旨不在“得意”,而在“得言”,即要引导学生了解选材取舍和表达详略的问题。引导“得言”要比启发“得意”难得多,因为感悟文本内容的方法众多,而理解语言形式却鲜有良策,似乎除了“说教”别无高招。然而,支玉恒老师妙用悬念方法,在学生喜“得”亲人之“意”时,来个佯装不解,故作困惑,兜起一个“魔袋”,抛给学生去猜去解,以求“教”之名,行发“难”之实,进而“蓄”起了学生揭开“魔袋”知个究竟的欲望之“势”,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奥妙”所在。
二、情境式“蓄势”
情境式“蓄势”,就是借助图片、动画、录音、实景录像、即时表演等手段,形象地呈现文本所叙述的,或与文本有关的事物、事件、现象、场景等,通过“真实”性,营造现场感,让学生在直观中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遇其人,如临其境,使情绪得以激活,思维得以启迪,体验得以生成,感悟得以形成。
例如,孙双金老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完成“我们心中的黄河”与“古人笔下的黄河”的简短交流之后,组织学生品析课文第一自然段,先是齐声朗读,再是自由想象,紧接着配乐播放了一段黄河视频:汹涌的河水,夹杂着黄浊的泥沙,伴随着震耳的轰响,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而下,声势浩大,勇往直前!时而从峡谷流过,水势湍急;时而由高处掉落,激流飞泻;时而冲上岩石,溅起滔天浊浪;时而跌下深潭,形成巨大漩涡……画外配乐是王宏伟的演唱:“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一声声信天游早已不唱那走西口……”看完视频,教师便引导说:“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黄河!这就是一泻千里的黄河!你看到这黄河,你听到这歌声,感觉怎样?心情怎样?你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这就是情境式“蓄势”。毋庸置疑,教师运用这段视频,呈现黄河气势,其“蓄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视频展示了黄河的真实面貌,呈现了文本的原型,对多数未曾见过黄河的学生提供了“亲见”机会,即使对曾经见过黄河的学生,也有唤醒回忆加深感知的作用,进而“蓄”了生活见闻之“势”;其二,男中音的配影演唱,雄浑奔放,波澜壮阔,与黄河的磅礴气势互为烘托,相得益彰,构成声画并茂、情景互融的动人意境,学生受其感染,“蓄”了情绪体验之“势”。当两种“蓄势”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学生对黄河既形成了具体表象,又产生了强烈感受;既理解了文中“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等词语表达的意境,又有了回答教师提出的“感觉怎样”、“心情怎样”、“你想对黄河说什么”等问题的自信。
三、借证式“蓄势”
借证式“蓄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于恰当时机先期铺垫或随机穿插,以适当方式通过投影出示或教者讲述,将判定、评价、推介、赞美课文文本价值或文中人物、事件的有关文字、文献资料借用过来,发挥其从旁佐证的作用,促使学生激起主动阅读的愿望,增强积极探究的兴趣,进而求得深刻感悟的良好效果。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万里长城》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请读课文!放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借证式“蓄势”。这里的借证,教师选取的文字材料是三位世界顶级名人——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克林顿对长城的由衷赞誉之语,这一引证式“蓄势”的设计,精心之极,精美之极,也精妙之极!精心之处在于:赞誉人的身份,赞誉语的内容,与赞誉对象的价值,三者高度吻合,极端匹配,这样的匹配,无愧于长城形象,也没有虚夸长城。精美之处在于:赞誉语言的表达形式个性鲜明,文字优美,密特朗先生用了两个“双否”句并以比较方法凸显长城伟大;撒切尔夫人借助自己的见闻,给了长城以“古代建筑之最”的殊荣;克林顿总统则从全新视角出发,在赞誉长城中赞誉中华民族。精妙之处在于:将这一材料紧随于学生面对长城隆重起立反复读题之后,十分认真十分规范地介绍给学生,于是营造出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蓄”起强大的情感之“势”,有了这种“蓄势”,学生自然很想阅读课文看个究竟,并在阅读课文中了解长城,感受长城,赞美长城,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增补式“蓄势”
增补式“蓄势”,就是引导阅读课文时,除了在课文自身语境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以求正确理解有关语言文字之外,根据需要跳出文本,引进能够直接体现文本题旨的资料,增补到教学过程中来,既让学生打开视野,激起兴趣,又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从更丰富的题材中,深入具体地感受课文意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例如,武凤霞老师在执教《生命生命》一课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杏林子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时,先出示她的一双手让学生观察感受,然后进行介绍: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杏林子靠着自己这样一双手,坐在轮椅上,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你想到了吗?是的,还有你没有想到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出示课件),其中有小说,有散文,有影视评论还有影视剧本等等,这四十多本著作的出版,使杏林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同学们,你想到过吗?我看到了同学们的震撼!那么这个时候,了解了杏林子以后,你觉得生命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吗?生命还是什么?补充了这个珍贵材料后,学生敬意倍增,纷纷发表自己对生命内容和价值的理解。这就是增补式“蓄势”。阅读教学中有“拓展阅读”之说,即在阅读课文时,连带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或相关文字。拓展阅读有课内拓展与课外拓展两种形式,课内拓展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外拓展则是教学之外的一种阅读方式。武凤霞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是课内拓展,这种拓展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补充的文本内容与课文内容融为一体,文本处理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因为有了这一课外资料的增补,杏林子的事迹更为生动了,杏林子的形象更为丰满了,杏林子的生命内涵更为厚重了,当学生了解了杏林子是在如此严重残疾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丰硕的文学成果,自应为之感动不已,也自应更深切地感悟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增补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加深文本理解,还是激发阅读情感,都能产生很好的“蓄势”效果。
五、移情式“蓄势”
移情式“蓄势”,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虚拟某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换位,让自己以文中的角色(人物,或拟人性的动植物)身份,置于该虚拟情境中,以文中的角色心理“设身处地”地感知其境,感受其情,感悟其意,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进而产生积极的阅读状态,实现正确理解和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目的。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宰杀跟随自己征战的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的故事,杀不杀大黑骡子的“争议”是贯穿课文的情节主线,也是彭德怀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所在。吴红华老师教学该文时,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大黑骡子的“功劳”与部队战士的困境之后,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一边是不时有战士因饥饿昏倒在地,为了解除战士的饥饿,应该杀掉骡子;一边是长期为部队默默奉献的大黑骡子,冲着它这份功劳和这种亲密感情,不该杀掉大黑骡子。怎么办?此时的彭德怀有多么痛苦呀,他多想跟大黑骡子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呀!同学们,假如你是彭德怀,你想跟大黑骡子说些什么话?假如你是大黑骡子,又会跟彭德怀说些什么话呢?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在彭德怀和大黑骡子间各选一个角色,先尝试着走进他(它)的内心,揣摩他(它)的想法,然后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这就是移情式“蓄势”。现代教学积极倡导“对话”精神,实践“对话”精神,理念的坚守是根本,模式的定位也很重要。从理念看,要求“对话”主体彼此平等、相互尊重,这样才能敞亮心灵,达成沟通;从模式看,要求“对话”主体共同在场,“我——你”相融,这样才能真实参与,真情告白。语文课堂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分量很大,意义重要,当学生与文本建立了“我——你”的模式,学生就能够走进文本语境,与文中的角色达成真实的“相遇”,进而对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达成真切的“默契”。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换位移情,学生便会在情感与思想上形成“蓄势”,进而去主动探究、去深入体验文本意蕴,与文本产生有效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蓄势”策略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归纳出更多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因文制宜,综合考虑,巧妙运用,便能为学生阅读储备经验资源,积聚心理能量,促使学生深度参与,达到对文本的深刻感悟,课堂上就会不断泛起涟漪,涌动波澜,学生的学习潜能便能被激发,学习智慧便能被唤醒,教学便能真正实现优质高效。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