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探析
2014-04-23陈利燕朱薇薇
陈利燕 朱薇薇
摘 要:目前高校诚信教育实效性不足,而建立在双向心理契约上的诚信教育将会有助于提高实效性:利用心理契约非功利性特点,实施情感激励手段;注重心理契约主观性、动态性特点,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把握大学生心理契约导向性特点,提高教育者的诚信意识;构建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关键词:心理契约;诚信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66-02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其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社会交往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诚信。但目前,在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例如,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学术造假、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造假贫困材料等现象。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缺失,这从根本上要求高校加强诚信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上,大多高校采用单向灌输教育,比如开展班会,直接宣传诚信的重要性;或通过强化外在约束力,制定强制性诚信惩罚机制约束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实践表明,传统德育方式方法实效性并不高。
为此,本项目针对我校通信工程系11级学生做了一次诚信教育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对于学校诚信教育的看法,以及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期望,以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本项目共发放问卷360份,有效回收320份。从调查中显示87.4%的同学认为诚信很重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对于诚信缺失的原因,有一半的同学认为受周围同学影响比较大,同时也有同学认为奖助学金利益的冲突、奖惩力度不够、教师的言传身教、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当被问及诚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时,有65.5%的同学认为学生占主导地位,同时有87.6%的同学认为自我约束力在诚信教育中重要。
基于以上调查,本项目组成员对以往诚信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调查。根据调查显示,传统的德育比较适用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取向不鲜明或正式规制约束力强的场景,但若正式规制约束力减弱或受教育者有鲜明利益动机时,单纯地以单向灌输为特色的教育无疑会无效。而建立在双向心理契约基础上的创新性教育,将会弥补这个缺陷。
二、心理契约概述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于1960年初被引入管理领域。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首先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说明工人与工头之间的关系。Levinson等人明确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陈加洲等学者指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总的来说,心理契约是指个人与组织间因相互期望而形成的非书面协议。心理契约双方对“他能从另一方获得什么”和“他准备给予对方什么”有明确的期望。这些期望越合适,吻合水平越高,契约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形成令人满意的相互关系。
心理契约的特征,一是主观性。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它是以契约双方相互期待的形式存在双方心理,从心理层面架构起的相互期待,需要双方的理解、评估。二是不确定性。正式契约是写在纸上的,契约内容是确定的,不能轻易改变,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而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心理上的一种默契、约定,随着个人心态变化,契约内容也会随之而改变。三是双向性,心理契约是双向交互的联系,是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交叉的期待。组织对成员有一定的期待,同样成员对组织也存在期待;各成员之间也期望对方能满足达到自己的期待,是一种双向关系。四是动态性。契约双方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契约内容,心理契约的内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随着组织不同的发展时期以及成员不同的需求,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心理契约除具有心理契约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特点:一是非功利性。在企业中的心理契约,大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在学校中,心理契约强调的是学校或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追求社会感情需要,更多地是促进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所以,双方体现的是非功利性特征。二是政治性。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心理契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必然联系,其政治性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心理契约期望要素中,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三是导向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心理契约的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为前提的,将学生导向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上去。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运用
1.利用心理契约非功利性特点,实施情感激励手段。把握心理契约非功利性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突出情感激励手段。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契约具有不同一般契约的特点,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的满足更倾向于心理满足、情感上的满足,而非金钱、物质上的索取。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要注重给予多的人文关怀。首先,及时对于诚实守信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让他们能够感知诚实守信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构建其对错的观念,并为他们能够实现更高的期待增加信心,提供动力。再次,关心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教育者在平时就要注重与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关系,多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归属;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情感问题,给予帮助、指导,增强学生对教育者的信赖,从而在客观上提高学生心理期望与学校期望的协调性。
2.注重心理契约主观性、动态性特点,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心理契约是没有文字规定的,是契约双方在内心深处达成的一致性,这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了解对方期望得到什么。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双方达成的契约内容会随之改变,因此,在实践当中,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应不断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所求,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构建双方之间的心理协议,达成教育目的。通过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期望和对学校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以便学校对症下药,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和看到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参照,不断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到被尊重,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达成双方期望的一致性。
3.把握大学生心理契约导向性特点,提高教育者的诚信意识。要将学生导向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上去,教育者就是很好的模范示范者。在构建与学生之间诚信心理契约时,班主任(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信守心理契约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心理契约得以实现的推动者。心理契约是心理上的承诺,不是强制的规定,只能让同学心服、口服的基础上,才能与之建构起诚信心理契约。因此,也只有班主任(辅导员)自身拥有较高的诚信品德,在对待学生时能够信守承诺,才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同学的认可,为双方诚信心理契约的建立提供支点。在调查中显示,有71.1%的同学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守信度较高和高,19.7%的同学认为较低和很低,而只有7.7%的同学认为无。这说明,对我校班主任(辅导员)的诚实守信度,学生大多数是非常认可的。这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起诚信心理契约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服人;另一方面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诚信心理契约,以自己对学生的诚信换取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的诚信。特别是当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时,更加要体现公平公正性。在调查中,被问及“你对我校奖学金及其他荣誉称号等评比方式的看法”时,有18.8%的同学认为评比方式公平公正,有33.5%的同学认为奖学金评比公正,但其他荣誉称号带一定主观性,有17.8%的同学认为荣誉称号等评比方式公平公正,奖学金评比方式带一定的主观性,有27.7%的同学认为均带有一定主观性。当问及诚信缺失的原因时,有16.3%的同学选择奖助学金的利益冲突。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上,学生更加关注,而目前对于公平公正的程度认可不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公平公正,诚信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言传身教,以期换取学生的诚信。
4.构建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良好的学校诚信氛围对于个人讲诚信重要程度”时,有74%的同学认为重要,只有2.7%的同学认为不重要。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整个校园环境对于个人讲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在与大学生构建诚信心理契约时,学校期望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能够诚信对待考试,不造假贫困材料等,同时,学生对学校也抱有期待。他们期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诚信的环境,对待每一位同学公平公正,希望学校对他们能够信守承诺。在调查中显示,当被问及学校对自己的守信度中,有43.1%的同学认为对自己的守信度较高,有8.6%的同学认为高,较低和很低的占36.3%,而有10.5%的同学认为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整个学校大环境给予诚信的认可度是不高的。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是促成整个目标和成员的理想达成一致性以及促使成员之间能够产生共同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只有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达成一致性,才可以使成员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整个组织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波特·马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王新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彭正龙,沈建华,朱晨海.心理契约: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
[3] 刘月秀.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4).[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