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对中国城乡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4-04-23赵娟霞朱春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协整

赵娟霞,朱春红

(天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387)

一、中国城乡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通过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1]它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扩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分别从食品支出、教育投资支出、医疗保健支出这三个方面来反映中国城乡人力资本的状况。

(一)食品支出的差异

在食品支出方面 (图1),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从1985年的351.72元增至1990年的693.77元,2000年为1971.32元,到2012年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达6040.85元,为1985年的17.18倍。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从1985年的194.68元增至1990年的374.74元,2000年增长为820.52元,2012年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为2323.89元,为1985年的11.94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的绝对差额由1985年的157.04元扩大为2012年的3716.96元,表明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幅度比农村居民要高出很多。

(二)教育投资支出的差异

教育投资支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图2)。以农村居民为例,1985年,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水平为12.36元,1990年为31.38元,2012年已增长为445.49元,为1985年的36.04倍。对于城镇居民而言,1985年时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为55.01元,比农村居民多42.65元;1990年时增长为112.26元,到2012年达2033.50元,是1985年的36.97倍,是同期农村居民投资支出的4.56倍。由此可见,在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总费用中,文教娱乐所占比例在持续增加,反映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受到了重视。

(三)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异

中国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在1985年仅为7.7元,1990年增长为19元,2000年进一步增长为87.6元,2012年农村居民医疗投资支出为513.81元,为1985年的66.73倍。对于城镇居民而言,1985年其医疗投资支出为16.71元,1990年为25.67元,2000年增长为318.07,2012年该项投资支出为1063.68元,为1985年的63.66倍。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都在快速增长,且增长显著 (图3)。

图1 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变动图

图2 城乡人均教育支出变动图

图3 城乡人均医疗支出变动图

二、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分别采用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来进行衡量。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绝对收入之间的差额来测算,用以衡量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而相对收入差距则用相对数来衡量,用收入比来计算。

1.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分析

在衡量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时,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采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后的差额来测度绝对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远滞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为133.6元;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510.2元,农村居民为686.3元;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则为2253.4元;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至24564.7元,而农村居民则为7916.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71.5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9.3倍,二者差距显著,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表现,这种收入分配领域上的差距,对城乡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中国内需型转变。

2.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分析

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用城乡收入比计算,即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得到。通常情况下,若该比值大于2,则说明收入差距过大。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有差异,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并未包含隐形收入等,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也会部分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因此实际比率会略有偏差[2]。但由于这两个指标可以直观反映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故仍采用其来进行衡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巨大飞跃,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的比值也在不断增高,如图4所示。这一比值在1985年降至最低1.86,随后便开始不断的增长,1994年差距达到最大值2.86,1997年缩小至90年代的最小值2.47,2002年首次突破3达到3.11,2003年后一直维持在3.2左右的水平。若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社会福利算在内,除去农民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收入,这一比值恐怕可以达到5~6的高数额。可见,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高于国际标准,如此高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的重大隐患。

图4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

(二)城乡消费差距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家庭每个成员平均消费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主要从平均水平方面来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有了大幅增长,但城镇居民的消费基数和消费增长速度都比农村居民要高,因此,自1990年以来二者的消费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图5)。199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509元,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却是其三倍多,为1596元。到2012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6515元和21120元,分别是1990年的12.8倍和13.2倍。自199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快速拉大的趋势,城镇居民称为消费的“主力军”,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要滞后于城镇居民。三十多年以来,尽管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额的总额都在增长,但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的起点本就低于城镇居民,加之增长速度又慢于城镇居民,则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是必然的。

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相关,收入较高的城镇家庭,消费支出也较高。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6674元,对比同期的农村居民家庭来看,其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人均消费支出为5908元,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1/3,其人均消费支出为城镇居民的1/3。显而易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尚停留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方面,总体的消费水平亟需提升。

图5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单位:元

结合恩格尔系数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4.2%,2012年降至36.2%,达到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降至1988年的54%,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略有上涨,从1990年至1995年,基本维持在58%左右的水平。从1995年至今,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的58.6%降到2012年的39.3%,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城镇居民早在2000年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相比之下晚了12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至2012年的36.2%,而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明显要高,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低下。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

消费结构是指在居民的消费总支出中,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用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结构来进行分析。如图6所示,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的比例最大,这也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在居住与交通通讯方面,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城镇居民用于居住和交通方面的支出分别为60.86元、40.51元,2012年上升为1484.26元、2455.47元;同期农村居民住、行的支出分别为101.4和8.4元,到2012年上升为1086.35元和652.79元。如图7所示,整体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支出构成了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发展和享受型资料的消费支出占比较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反映其尚未成为消费热点,而私家车等享受型消费更是较为困难。城镇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已基本普及,正步入享受型的消费领域,如住房、家用轿车、子女教育等消费正处于升级阶段。不仅如此,城镇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要远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相对不足。因此,尽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在提升,但在消费结构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近些年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在增加,说明农村居民家庭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强烈的欲望。

图6 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图7 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三、人力资本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人力资本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采用城乡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的总和来代表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采用时间序列来进行分析。为避免可能出现异方差,对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取对数,建立模型如下:

为保证分析口径和样本区间的一致性,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1~2013)》,采用Eviews6.0来完成具体的计量分析。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回归模型是建立在平稳数据变量的基础上,对于非平稳变量会出现虚假回归等问题。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模型的稳定性,要求经济变量具有平稳性,因此,应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对所分析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1可知,LNID和LNTD表示的时间序列不平稳,但经过一次差分后的时间序列都是I(1)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认为,如果有些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其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具有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支出的差距与相对收入差距之间进行协整分析,采用OLS对LNID与LVTD进行回归后发现,DW值较低,存在自相关。为克服自相关,加入AR(1)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协整方程:

回归结果说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当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缩小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缩小。同时,对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下表可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表2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2说明了LNID和LNTD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反映了199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的同向变动关系较为显著,当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支出差距减小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相应减小。

同样,对城乡居民的相对消费差距、城乡人力资本支出的差距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取对数后建立模型如下:

可以得到城乡居民相对消费差距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协整方程:

回归结果表明 (表3),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间线性关系显著,当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扩大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会扩大。同时,对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下表可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说明LNCD和LNTD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反映了199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消费差距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二者同向变动,随着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差距的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会缩小。

四、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显示,城乡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会导致居民在收入、消费等领域产生较大差距,从而抑制新一轮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作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对策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弥合城乡差距,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所在。

(一)开拓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

要提升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实现教育产业投资的多元化。首先,政府应发挥其强有力的行政职能,给予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培育提供财政支持。在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方面,政府可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以便克服这些领域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并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形成政府、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层次的投资渠道,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

(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如何有效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农民不仅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并成功地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主角[3]。依照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来看,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效果显著,可以迅速提升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术水平。对于新生代农民,可以采取再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劳动力层次,如函授、电大、夜大等方式进行培训,引导其对基本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认识,并对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避免盲目种植和无序经营。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其向城市转移,通过对其提供不同工种的技术培训,增强外出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农业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动植物检疫防疫设施、农业的金融信贷保险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动力设施、网络信息设施、农村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农村文化娱乐体育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多个方面[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也不利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引入。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为落后,农民居住环境较差,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消费环境,也会带动其消费水平的提升。尤其在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方面的财政支出更应增加,可以改变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狭窄的事实,带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由生存需求向发展和享受需求并重,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愿望,还可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表现之一。此外,要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尽量建立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医疗卫生等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和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四)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高质量转移,应该使人力资本、技术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流动、均匀分布,否则,会加大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进行产业转移,随着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来源的增多带来收入水平的提升,这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劳动力要素的顺畅流动,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流转,实行同工同酬,实现外来务工者的工资收入与城市居民工资的同步增长。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缩小城乡人力资本素质差异,使得农村居民的劳动力报酬得以提升,进而利于农村居民获得高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1]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45-55.

[2]张淑娇.人力资本对我国城乡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艾军,索志林.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43-45.

[4]郝团虎.制度、人力资本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协整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