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投资者的敌人
2014-04-21苏琦
苏琦
《投资者的敌人》
作者:朱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58元
准确地说,《投资者的敌人》是一本让投资者沮丧的书。与市面上泛滥成灾的教人如何“跑赢大市”的投资指南不同,这本书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表明,散户往往高估自己的业绩,其实他们很难跑赢大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专业能力不够,或者市场环境险恶,而更多是因为他们对人性了解不够,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对自己了解不够,概言之,他们需要恶补综合了金融学者和心理学者研究成果的“行为金融学”。
本书的作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保特·希勒的高足,对于由“动物精神”导致的市场非理性有着深刻的理解。而同时这种理解又是建立在对投资者长时段交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坚实基础上的。以台湾地区为例,根据作者与加州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合作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里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表现,其实要比市场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表现差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户投资者的交易和投资事实上是在做“慈善事业”。散户投资者把自己兢兢业业通过本职工作挣的钱,“慷慨”地送到了收入和投资能力都比自己高出不少的专业机构手中。
这首先是因为投资者不够专业。如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威廉·戈茨曼所言,金融要求我们把自己理解为既活在当下又活在未来的物种。然而金融计算和规划是一种定量的技能,它不是自然产生的。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在做经济决策时都是依赖家族群体的指引和影响,或是遵从某位领袖的意见。理性的经济决策本不应依赖于以上任何一种,而我们从文化上、从脑神经上,都是天生地用传统方式去做决策。
那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方式,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呢?很遗憾,证券投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虽然投资者确实可以在投资过程中逐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投资者采取的是一种不太客观也不太对称的学习方式:赚钱之后会把大部分的功劳归功于自己,归功于自己有股票分析和投资的能力,而在亏损之后,往往会把这些责任推给他人,觉得这是宏观经济、监管机构、券商们的责任,和自己的投资能力无关。虽然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你能挣钱可能是因为大市普遍在涨,而且你的获利水平可能低于普遍水准,而你亏损则恰恰是因为自己不明智的选股或不淡定的择时,或二者兼而有之。这当然妨碍了我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更不要说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式了。
不对称学习的根源在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烈的选择性记忆,往往会对自己获利的交易印象深刻,而会选择性地忘却那些不太成功的交易。正是由于这种选择性的信息提供,很多散户投资者会莫名地产生出对自己投资能力的自信。而这些投资者越是自信,就越倾向于进行频繁的交易。而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越是交易频繁的投资者,他们的业绩也越差。
罗伯特·希勒指出,想做好投资,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掌控自己的冲动,洞察他人的冲动。一个人若对于和投资相关的心理学没有深刻理解的话,是做不好投资的。因此,投资者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很可能既不是外国的阴谋策划者,不是本国的政府和监管层,也不是上市公司或者金融公司。投资者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其实是自身和对于金融及风险的有限了解。
说到底,投资者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上演了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
《莎士比亚书店》
作者:[美]西尔维亚·毕奇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38元
书店创办者的回忆录。书中讲述了经营中的欢乐、悲伤、成就、遗憾,与名家交往的细节,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文学的重要节点。
《政治学与生活(插图版)》
作者:[美]迈克尔·G·罗斯金 等
出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58元
作者运用真实的案例,讲述思考政治的方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参与的价值,向读者展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理论谱系。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作者:丛小平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49元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娱死记》
作者:李皖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4元
作者关注的是音乐本身和音乐之外所涉及的大众流行文化,读者可以通过此书以音乐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