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小微企业束缚,释放制度红利
2014-04-21
这是“草根的春天”。最近,国务院推出一揽子微型刺激措施,其中包括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由年应缴纳所得税额6万元的上限再作较大提升,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此前工商部门已大幅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注册门槛。
小微企业是促创业、保就业、活跃市场的生力军,也是一个经济体多数创新的来源,今天的大企业,过去可能就是小微企业创新而来的。发展小微企业更大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经济打下长远基础。
李克强总理去年曾指出,成千成万的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吸纳器,支持它们发展就是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就是增添社会财富。从去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惠及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以往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只要给老百姓更多的自由,让人们更能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就会兴旺发达。
个体户曾是一个应改革开放而生的新生社会群体,拥有蓬勃的生命力,经历80年代至90年代黄金发展期,到1999年达到3160.11万户、6240.91万人。这个以农民、无业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为主的社会边缘群体是改革初期在经济上的最大受益者,通过相对简单的方式迅速获取财富,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第一批高收入群体。中国渐进式改革首先是从原有体制中处于较低地位的社会阶层开始的。进入新世纪后有些个体户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则“个转企”跃升为民营企业的“精兵强将”。
现在,发展小微企业需要当年发展个体户同样的宽松条件,不止于此,在产品过剩、国际经济环境相对恶化的境况下,小微企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有一种说法,中国经济腾飞在改革开放前十年是靠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后十年靠大量引入外企,最近十年靠国企,那么,未来则要靠成千上万的草根企业。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但这个群体拥有顽强的生命活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升级转型的关口,整个社会发展也悄然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何催生草根经济的春天?
关键在政府。发展小微企业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
简言之,现阶段再给小微松绑是释放制度红利。减税只是第一步,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制度松绑,一方面需要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它们的金融创新。
政府在打造服务平台方面可借鉴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帮助小微企业找资金、选导师,助企业上路;建联盟、搭平台,助企业成长;聚资源、畅渠道,助企业腾飞。总之要为小微企业打造“保姆式”服务。这需要提供低廉的场地、周到的服务和方便的配套设施,需要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办理工商、税务、财务手续,需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的服务,以及提供融资、企业培训、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开拓等服务。
当然,小微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贷款,由于信用体系缺乏,个人信用透明度不高,贷款风险会非常之高。
这方面可借鉴台湾的信用保证基金经验。台湾目前共有124.8万家中小企业,平均每十几个人就有一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7%。它们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血缘或地缘的土壤之中,蓬勃兴盛,具有草根一般顽强的生命力。服务于它们的信用保证基金,资金来源由地方当局、金融机构及企业界共同捐助。截至2011年,信用保证基金捐助款累计新台币约1000亿元,成为“台湾小微企业的最佳拍档”。截至2012年9月底,台湾各银行实现对小微企业放款达新台币43231亿元,占全部企业放款的48.98%。台湾已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小微企业特性的信用评级体系。
无独有偶,大陆的阿里巴巴公司已给超过六七十万的店主做了贷款,这得益于淘宝网多年来建立起的商家信用体系。阿里巴巴还将全面推出“双百万”小企业战略,全力培养一百万家年营业额过一百万的网店。可以说,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的合力,为中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前机会。所以这方面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子切莫堵死。
简政放权,抑制“三公消费”,减免税收,给企业松绑,为企业减轻负担,这些固然是需要的,从长远看,破除垄断利益的固化,实现管理制度创新以释放社会活力则更重要。
只有这样,“草根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