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综述
2014-04-21张绪忠
张绪忠
摘 要: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其实践模式的研究逐渐成型。通过梳理近十年来社会实践模式的文献表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欠缺,趋同性强,研究的角度单一;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应用研究力度不够;比较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有待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 大学生;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28-03
近年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功能逐渐凸显。但是,相对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1]笔者以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其运行模式问题。30年来,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在“主题式”模式下进行的,缺乏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实需要基础上的全程化、全员化、社会化而又可以实际操作的实践教育新模式。为此,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近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探寻现有社会实践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议,为社会实践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新的模式的推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了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利于深化实践教育教学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以创新社会实践的方法和模式为基础,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积极深化教学实践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新的起点上指导教学工作。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倡导学生深入基层,埋头苦干,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的现状
1.研究成果的数量与类别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实践模式”的论文进行搜索得知,共有107篇论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有94篇(核心期刊15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的文章有7篇,硕博论文5篇,会议论文1篇。各年分布情况具体见表1。
从研究类别看,两课教学、特定的某一学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独创的社会实践模式,比如:“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模式、“三区互动模式”、“电子村官”模式、能力本位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等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于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的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仅占1.9%)、不同社会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仅占4.7%)成果还比较少。具体情况见表2。
2.实践具体模式的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近十年来学者们围绕如何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详细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综述如下:
(1)“主题式”加“模块式”实践模式 这种新模式突破观念和机制的限制,突破了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为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理念上的支持和机制上的保证。[1]
(2)“三进三同”实践模式 在重庆地区高校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大学生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锻炼活动,学生们通过在农村基层的实践锻炼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3]
(3) “三区互动”实践模式 即构建社会实践活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相互融合及互动发展的实践体系。[4]
(4)“整合社会实践”模式 即将主题活动和模块学习的社会实践进行有机整合,衔接自上而下五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平台,结合六种组队形式,在四套机制的保障下而形成的新模式。[5]
(5)“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 即由“酝酿选题—自由组队—设计方案—申请答辩—实施实践—总结评优—宣传交流”七个环节组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6-8]
(6)“电子村官”实践模式 它具有社会实践主体广泛性、实践活动经常化、实践区域基层化、社会实践手段虚拟化和社会实践实效性等特点。它为社会实践的村屯和农民排忧解难。[9]
(7) “能力本位型”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组织指导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活动场所基地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机制多元化”[10]。
(8)社会实践“社区化”模式 即高校在学校周边社区安排、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该模式可用“基地建设在社区,活动开展在社区,价值实现在社区,学生成长在社区”来归纳。[11-12]
此外,还有“知行”模式[13]、“岗位体验”模式[14]、“驻村任职”模式[15]、“就业导向型”模式[16]、“带薪实习”模式[17]、“分散式”运行模式[18]、“地方挂职”模式[19]、“五个一”模式[20]、“三化”模式[21]、“三区联动”模式[22]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3.构建实践模式的依据及原则研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原则及依据,多数学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发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原则。同时要紧扣时代主题,坚持实践活动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
4.实践模式的保障机制研究
社会实践模式的推行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做后盾。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统筹规划形成的总体目标、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的配合、协调职责明确的保障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方案的重要环节。[23]要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及时科学地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注重不同类型激励的有机结合。[24]有学者总结为:制度保障、基地建设、机制创新、信息反馈。[25]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舆论引导。[26]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探讨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基础欠缺,趋同性强,研究的角度单一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政治引领模式的社会实践上的思考。政治引领模式下,研究的视角狭窄,多数为跟风的研究,且趋同性强。不少研究者一遍一遍地咀嚼别人的研究成果,就事论事的研究不在少数。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是从政府、教师、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实践的模式,很少能够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社会实践应该以大学生为主体,仅停留在对策与原则上,并没有体现在研究的实际中。
2.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应用研究力度不够,推广意义有限
从目前的资料看,几乎全部为定性研究,107篇文章中有93篇为定性研究。它们或以某一专业为研究对象,或以某类、某高校为例。当然这种研究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这种研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其结论缺乏进一步推广的空间。尚未真正构建出一种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基础上的全程化、全员化、社会化而又可以实际操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3.社会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较少关注
学者们创造出了很多的社会实践模式,但是都是自圆其说,很少进行比较。只有进行不同模式的比较才能发现自身模式的不足,从而进行不断的改进,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学者们对于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模式研究少得可怜。在107篇文章中,只有2篇进行了比较粗略的研究,多数研究是笼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在有调查数据的研究成果中,鲜有研究生的资料。研究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且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中,他们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4.缺乏实践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跨学科研究还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对社会实践教学成果的收集和运用,更谈不上推广。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队伍主要是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鲜有别的学科的学者涉猎,研究的层次相对较低,扩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应该鼓励其他学科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层次性和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2]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89-92.
[3] 汤莉.构建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58-162.
[4] 江波.从复旦模式探索民族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和管理[J].民族教育研究,2011(4):27-30.
[5] 潘军,黄文勇.大学生整合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2-73.
[6] 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69-71.
[7] 钱江.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探索[J].黑河学刊,2009(5):103-104.
[8] 石淑宵,陈红,张斯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34-35.
[9] 李友善等.“电子村官”——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9):84-86.
[10] 闪茜菁.构建能力本位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02-106.
[11] 张秀芝.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社区化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67-68.
[12] 贾江.社区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3(3):73-75.
[13] 魏巍.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模式的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76-77.
[14] 杨聪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61-62.
[15] 杨玉凤.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以龙岩学院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73-76.
[16] 祝文燕.探索和推进“就业导向型社会实践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60-62.
[17] 杨睿.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开展大学生“带薪实习”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158-160.
[18] 朱育锋.大学生“分散式”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2-64.
[19] 胡敏,孙欢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以宁波大学选派优秀大学生地方挂职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6-139.
[20] 方海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06(7):211.
[21] 陈卫平,李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化”工作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54-55.
[22] 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3] 吴常红,袁智忠.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42-43.
[24] 课题组.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68.
[25] 王艳玲.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110-111.
[26] 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120-122.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