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能力的着力点

2014-04-21王冬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

王冬梅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前,如何提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的着力点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内容;以健康、理性、和谐的网络文化为指针,不断弘扬网络舆论的正能量;以规范、有序、法治的网络监管为保障,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等。

关键词:网络环境;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引领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25-03

近年来,我国网络新媒体规模的扩大、网络科技的普及、网络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网络文化的繁荣,不仅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提升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认清这些挑战和问题,并探索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开拓路径,对于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下的主流文化引领力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复杂状况和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新要求,党和政府应该在建设、管理和引导上下功夫,使之健康发展。如何才能做到规范与繁荣并举,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进而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人们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掌握了信息发布、交流和回馈的主动权,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网络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因素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既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例如,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年龄在10~39岁之间的网民人数占了全体网民总数的79.7%。这部分人群中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最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干扰,例如,有的青少年认为“凡是有实用价值的思想理论都能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不能作为指导思想”、“应该把多元化作为指导思想”等,这些观念的产生与网络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仰与价值取向确实出现多元化倾向。而且,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与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在开阔人们视野、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与防御力。因此,如何协调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如何提升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本质的辨别和扬弃是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非社会主义思想,甚至是反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1]。因此,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网络环境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网络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用什么指导思想来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网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引领网络多元文化要素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指引道德规范、凝聚社会共识、建设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包括主流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网络平台,要重视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引领网络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2.承认和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以及网民群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不是对思想多元的抵制,而是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引导与疏通;对广大网民思想观念的引领不是对差异性的消灭,而是对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多种诉求的对话和引导。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多元文化的引领,就必须树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念,在多元和差异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3.坚持“三贴近”原则,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力,必须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网民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质,紧密结合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从而逐步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和逐步接受。

二、以健康、理性、和谐的网络文化为指针,不断弘扬网络舆论的正能量

面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如何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网络文化阵地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对网络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措施流于形式等问题。近年来,各级党政机构纷纷开通了网络微博、政务微博且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在众多网民的热切关注下,很多政府微博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而是出现了“空壳”现象,例如,微博内容更新缓慢、职能定位模糊、信息发布滞后、与群众互动性不强、缺乏后续管理和维护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体现在政务管理方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也频频出现,导致政务微博所发挥的作用与网民的期待相差甚远,从而使很多非主流文化抢占了互联网这一前沿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和阵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最近,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自觉抵制违背“七条底线”的行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这“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5]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网上吸引力和感染力。

1.注重对网民的教育和疏导,倡导理性、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网民素质。广大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网络功能的效果,同时,网络管理要达到预期效果,“堵”不是办法,而应以疏导为基础,所以,加强对广大网民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和提高网民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的如“上网忠告机制”、“百万中小学生签名倡导健康上网”等活动就是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其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等,引领网民健康上网和交流。

2.加强网络行业的自身建设

网民和网络行业都要加强自律。这既要加强网络行业自身(自律)组织的建设,规范和引导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要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网络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主动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3.坚持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基本方针发展网络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推进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发展可以百花齐放,有不同声音,但总体上应该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或气氛,而不是相反。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实现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目标,就必须以和谐的文化和思想为指针,积极倡导和谐理念,推崇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思想,展现和谐氛围,努力营造和谐环境,促进社会不断和谐与进步。

三、以规范、有序、法治的网络监管为保障,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宣传力度日益加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宣传,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为主导的主流新闻网站得到良好发展,然而,与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引领力以及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要求相比,我国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伴随网络繁荣发展而出现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犯罪等众多网络安全问题,呼吁党和政府及时出台和执行一整套完善的、成体系的网络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网络主流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相对缓慢,特别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后于网络发展的整体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2]。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以网络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构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多重引领机制,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1.要以网络法制建设作为保证网络环境下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互联网科技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但是网络法制化管理和建设仍然相对欠缺。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但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维护公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和滞后。只有完善网络法制建设,才能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孕育公众理性的场所。

2.要着力保障,提高技术掌控手段,强化监督治理力度

除了完善法制、依法管理外,还应该完善技术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技术手段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以技术手段的不断突破来促进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早在2005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就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这个系统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诱因,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这一防沉迷系统的施行效果良好,是运用技术加强监管的重要表现。

3.要以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作为保证网络环境下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其中,最根本的是构建文化发展的多重机制,使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例如,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共享机制,立足于网络受众的群体特征和文化需求,利用各类网络传播方式,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媒体不仅能够呈现社会事件的全过程,而且对事件的发展方向和公众舆论能够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引导和监督网络舆论是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关键环节。网络管理部门要汇集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对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环境的虚假言论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和处罚,不断营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9.

[2][3][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5] 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共守“七条底线”[N].光明日报,2013-08-16.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学校图书管理问题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