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014-04-20吴正祥
吴正祥
南阳市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吴正祥
生态旅游是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南阳市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提出对策,为南阳市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南阳市 生态旅游 发展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的这一大亮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当代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旅游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1]。当前,南阳市正在奋力创建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和美丽南阳,在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因此,南阳市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促使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无疑是加快南阳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必须选择,为南阳市实施生态立市、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南阳市作重要支撑。
2.研究区基本概况。
南阳市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1170.9万人(截至2013年末)。在中国旅游总评榜组委会2012年度中国旅游百强城市排行榜上,南阳市位居全国第62位。截至2013年年底,南阳市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国际游客1.67万人次,增长4.8%。旅游总收入180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8.4%[2]。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气候条件优越。河流众多,水网密布,碧水如练。伏牛山横卧西北,桐柏山雄踞东南,中部平原南接江汉平原,唐、白、湍诸河流淌其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南阳市神奇的山、水、林、洞自然景观。南阳市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3]。
图1 本域在河南省的位置
二、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南阳市独特的地形、气候、地质条件使南阳市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以山水为主。有地势高峻、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脉、桐柏山脉[4]。丰富的降水和复杂的岩性形成了荷花洞、老君洞(含莲花洞)、神仙洞、蝙蝠洞、仙人洞、天心洞、水帘洞等众多的岩洞[5]。支流众多的白河水系、淮河水系在上、中、下游形成了众多著名的沟、湖、泉、瀑。此外,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在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南阳市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南阳市独山玉国家矿山公园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园区内的地质遗迹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恐龙蛋化石群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旅游资源特点优势比较明显,增强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2)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南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50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南阳市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保存有大量楚文化遗址遗物;南阳市是战国时期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西汉时中国的六大都会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地,集中体现了汉文化特色;南阳市名人荟萃,是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谋圣诸葛亮和商圣范蠡等建功立业之地[6];现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名胜古迹众多。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阳市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三张熠熠闪光的城市名片,使南阳市旅游充满底气、朝气、大气、灵气。
2.交通便利。
在全国的棋盘上,南阳市位于豫、鄂、陕三省接合部,正好处在武汉、郑州和西安三大都市圈的中间地带,介于长江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的中间,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南阳市机场是河南省三个民用机场之一,航线连接北京、上海、广州、郑州、西安、深圳等全国多个大中城市。铁路方面,有焦枝铁路南北纵贯南阳市,宁西铁路东西横穿南阳市桐柏、唐河、宛城、卧龙、镇平、内乡、西峡,两大干线在南阳市区交会,形成“十”字枢纽。公路交通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已建成的兰(考)南(阳)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沪(上海)陕(西安)高速、焦(作)桐(柏)高速在南阳市区形成高速公路环线,并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正北5个方向辐射。2006年南阳市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主要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便利的交通为南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进出条件。
3.客源市场优势。
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遍布境内的旅游景点决定了南阳市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源优势。2009年以来,南阳市每年的旅游接待量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达到了2960万人次,直逼3000万大关,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市场卖点由周边向远程快速扩展,基本形成了以郑州、西安、武汉三大城市为支点,半径约300公里的旅游客源市场[7]。同时,南阳市周围分布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郑州、洛阳、开封、武汉、西安等,加入这个旅游网络,可以实现南阳市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4.政策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强化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倡导和培育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制订《南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旅游观光带概念性规划》《南阳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并指导各县市区制订完善了各项旅游规划,为南阳市旅游业发展指方向、绘蓝图;出台并落实《旅行社引客入宛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为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办好事、解难题,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不利条件
1.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欠缺。
当前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南阳市相关管理部门对生态旅游的含义、特点及生态旅游对旅游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生态旅游的设计、规划和管理还不够;旅游旺季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了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降低。虽然景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只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损失更多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南阳市景区或景点能够真正按生态旅游标准进行规划和经营的甚少,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景区也没有严格考虑环境承载力问题,致使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生态旅游知识缺乏。
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质旅游,出发点是游客要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并因此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体验。因此,生态旅游者与管理者应该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目前南阳市各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不断在改善,但旅游服务人员应有的素质却没有严格的要求。据调查,现有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以中学、中专学历层次为主,共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2.03%;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7.05%[8],且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生态旅游方面的教育,对于生态旅游的知识和特点了解甚少;基本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缺乏对生态旅游的足够认识,对生态旅游、生态安全和环境管理专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没法通过向旅游者讲解或回答旅游者的问题,将其丰富的环保知识传授给旅游者[9]。游客在生态旅游系统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是大部分旅游者还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素质要求,许多景区可以说是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导致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降低了生态旅游的价值。个别地方旅游投资者与经营者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过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缺乏长远意识,不重视社会效益;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生态旅游一词被当成旗号借用、滥用,误导欺骗生态旅游消费者,甚至出现严重的生态旅游泛化现象[10]。
3.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在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首先,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的部门急功近利,缺少必要论证与科学规划,盲目进行粗放式开发,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如开山炸石、砍树毁林等行为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工程设备技术差、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差,引发山体滑坡,不但破坏了景区的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风貌及其文化内涵,更对旅游环境生态格局造成极大影响。再次,由于依法管理不到位,执法不力,一些地方在旅游业开发中,没有及时保护好野生动物,甚至出于商业目的,部分酒店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来招揽游客,致使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11]。
4.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南阳市目前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缺乏创意和表现力,如汉画馆、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及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均以陈列式的静态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性,因而游客游览后常感到索然无味,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生态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四、南阳市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1.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旅游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12]。南阳市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南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使之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和支柱产业,成为优化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名片。
2.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加快建设“一心两带五区”(市区汉韵古城旅游中心;南水北调观光旅游带、沪陕高速公路旅游发展带;古文化旅游区、伏牛山绿色养生旅游区、桐柏山红色淮源旅游区、丹江口渠首旅游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区),着力打造汉文化、玉文化、伏牛山生态旅游、桐柏山红色旅游、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等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打响“渠首”品牌。发挥南水北调水源地优势,加大丹江口水库水体旅游开发力度,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南阳市旅游档次和知名度。
3.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严格执行国家和南阳市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条例,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利用经济手段,通过税收、资金补贴、信贷、保证金等形式,引导地方旅游经营者环保行为,从而达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目的。推广绿色经营,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环保旅游、卫生旅游。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控制汽车、游艇尾气排放,建设环保停车厂。这一点对于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管理尤为重要。
4.完善生态旅游业配套设施,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开发。
结合生态旅游区的总体规划,以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注重特色、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发展生态旅游运输业,建立生态馆,完善服务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开发,一是要增加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以提高游客的兴趣。如诸葛亮的八卦阵、张衡的地动仪等,都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去体验。二是满足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多元化需求。针对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出如森林浴等产品项目,既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特点,又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愿望,适应人们对生态旅游多样化的需要,把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具有野营、探险、科研、教育和观光等多功能的旅游区[13]。
5.积极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寓教育性或学习性于其中的旅游活动。这种生态教育贯穿于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为了适应生态旅游的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员要有丰富的生态知识和强烈的环保意识,有了丰富的生态知识为后盾,导游员就能给旅游者精彩地讲解生态知识[14]。只有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旅游过程中,自觉地维护环境平衡,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旅游者不破坏环境,才能积极主动地提醒旅游者爱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利用景区一切载体将环保知识传授给游客。因此,应对旅游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6.强化营销,拓宽市场。
近年来,南阳市旅游业虽有发展,但没有质的飞跃,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营销力度不够。因此,强化营销是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的必由之路。就南阳市生态旅游产业本身的市场导向来说,应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周边省、市和省内市场为重点。在市场导向的开发过程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大力开发旅游业的重大作用,引起全市各界和1000多万人民的大力支持,形成发展南阳市大旅游经济的氛围。就每一个县、市、区而言,也应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特征广开思路,研究对策,按照市场为导向,创旅游精品名胜。南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要集中力量开发国内市场。随着南阳市经济的腾飞,南阳市本地区就存在着巨大潜在市场,面对短线旅游,推出“南阳市人游南阳市”,以此为基础,搞好对区域外的宣传,加强区际联系,提升南阳市生态旅游的竞争力。
[1]成艳彬,陈景辉.浅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发展战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 46-50.
[2]南阳市统计局.南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 /tjfw/tjgb/sxsgb/webinfo/2014/03/1394418441615961.ht m.2014-03-14/2014-8-20.
[3]周旗,李瑞,王兴春.南阳市旅游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宏伟,周旗.南阳市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6,26,(4):717—720.
[5]宋松岩,张桂宾.南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75—78.
[6]吕连琴,夏保林.南阳市旅游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2):168—172.
[7]南阳市政府.南阳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纪实[EB /OL].http://www.henan.gov.cn/bsfw/system/2013/06/0 3/010398138.shtml.2013-0-03/2014-08-31.
[8]薛宝琪.南阳市旅游人才资源现状与思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33,(4):115—116.
[9]汪朝辉.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是森林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313—314.
[10]付景保.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基于swot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26—129.
[11]张灿,魏晓平.河北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4,34,(2):206—208.
[12]贺珍瑞.菏泽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8,(2):56—59.
[13]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513—515.
[14]刘兰芳,邓运员,彭蝶飞.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商业研究,2007,(365):202—206.
吴正祥 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硕士
(责编 高生记)
※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豫西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324004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