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国粹精髓 唱响古镇京韵
——海门市余东小学京剧艺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20包丽华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京剧校园艺术

■包丽华

传承国粹精髓 唱响古镇京韵
——海门市余东小学京剧艺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包丽华

著名京剧教育家施雪怀先生来校作讲座

学校京剧墙

《打虎上山》剧照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每天的大课间时间,海门市余东小学的校园广播里传出了“咿咿呀呀”的京剧声腔。在余小,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一声声唱腔或圆润绵长,或铿锵有力,或婉约动情;他们一个个动作或凝重如山,或急如骤雨,或轻盈灵动。他们就是“雏凤少儿京剧团”的孩子们,小小票友在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传奇故事。如今,学校着力打造京剧特色课程,并且在当地小有名气。

课程接地气

海门市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起源于当地浓郁的京剧文化氛围。拥有“苏北小周庄”美称的余东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百年来,淳朴自然的民风,厚实的文化底韵孕育了一群热情善良的余东人民。他们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情缘,闲暇时光里,田间地头上,不时会哼上几句,还自发成立了一个京剧联谊会,享誉省内外。漫步在古老绵长的石板街上,常会有咿咿呀呀的京剧声传来,恍惚中如同穿越了时空。余东小学坐落于余东镇西首,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一部分学生自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京胡旁长大。

如何依托浓厚的古镇底韵,让孩子们做有根的人,把学校的特色文化做大做强?余东小学陆耀成校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凤城京剧联谊协会姜国英会长也于2011年8月底找到了陆校长,和他商讨如何让京剧这股纯朴而炫丽的民族风吹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沐浴“国粹”的春风,将京剧这一国粹更好地传承下去。当时,两个人一番交流后,一拍即合。决定让孩子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京剧走进校园。2011年9月,学校票友社团成立,京剧联谊会特地邀请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补中学补天戏曲社创始人张垣老师前来给学生们做普及京剧知识的讲座。还特地指派京剧联谊会的优秀成员来学校义务教唱京剧选段。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孩子们对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特别喜爱,孩子们对京剧的热情火苗一下子被点燃了,家长也很支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姜会长又和陆校长不谋而合,求贤若渴,四处寻访,结识了南通京剧团演员,当时正在南通陈桥小学兼任艺术教师的李鹏山、沈红霞。余东中心小学票友社团也随之更名为“雏凤少儿京剧团”。学校决定,把京剧艺术特色活动定为学校特色名品教育项目,作为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京剧艺术的教育活动。学校通过这门特殊的艺术课程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呼吸着窗外芬芳的空气。

为了使京剧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学校在校园里也进行了京剧文化的布置,长廊里张贴各京剧大师的剧照及京剧小知识;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的是学生自制的京剧脸谱,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还专门绘制了精美的京剧人物墙,他们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成了孩童的业余“伙伴”;京剧道具、服装陈列室,里面陈列了不少京剧服饰、盔头、刀、枪等道具。每天晨会时间,全校共唱京剧,声震校园;课间广播里播放的是学校小演员的唱腔唱段,使学生倍感亲切;每周五校园广播台《京剧大家唱》准时开播,受到师生的欢迎。学生置身在这一浓厚京剧氛围的环境之中,亲近京剧、感知京剧,不断加深着对京剧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喜欢上京剧。漫步校园,不时会看到操场的角落里会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在练习压腿、走步等等。

京剧老师指导京剧团孩子的照片

《穆桂英挂帅》剧照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剧照

实施重普及

与其他社团相比,京剧作为一门校内课程在余东小学有着严格的教学规范。京剧师资培养这一“关”,学校用“传帮结带”的形式,探索一种校内培训机制。外聘京剧老师(专家),让他们分层次对音乐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讲授专业知识。此外,学校建立了一支由京剧专兼职教师以及校内、校外辅导员(凤城京剧联谊会会员)共同构筑的师资队伍,组建了“育凤教师京剧票友会”,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校开发“京剧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讨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古镇京韵》校本教材,内容涉及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程序、京剧的表演程式、十五首经典剧目等,。

注重京剧教育与各学科的渗透。京剧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是一种与各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学校有计划地在各学科渗透京剧的知识、历史背景等。比如,将京剧与音乐整合,全校每个班确保每周有一节京剧课。利用课堂教学、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方便学生学习,有效地推进京剧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脸谱;在体育教学中辅导学生学做京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人格与精神;在晨会课中,通过欣赏京剧,让学生了解这些京剧名段背后的历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组合式课程,将合力发挥。

为了丰富京剧专业知识,提高京剧欣赏、演唱和表演技能,学校还经常邀请名家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著名京剧票友金笑兰,国家一级演员戴海豹,国家著名京剧教育家施雪怀,江苏演艺集团京剧院副院长严阵,江苏省南京市京剧团原团长张建强,省文化厅《剧影月报》杂志副主编徐可等专家学者多次来学校作专业知识讲座,和孩子们同台演唱,共同享受京剧带来的独特快乐。

展示多平台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努力,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如今已崭露光芒,孩子们渐渐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经历了独特的成长历程,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小票友们频频在各级各类舞台上亮相,他们还时常走进社区鸣锣开唱,传扬忠孝礼仪尊老爱幼公正廉明等传统美德。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参加南通电视台首届春晚选拔赛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我们都是国粹传承人》参加由海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戏曲演唱大赛获最佳表演奖。京剧《打虎上山》直接晋级参加2013年南通市首届少儿春晚并获“观众最喜欢的节目”。2013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戏曲曲艺类节目,一举夺得金奖。2012年11月30日,学校首届京剧节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京剧节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唱腔身段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戏迷,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京剧的无穷魅力;京剧合唱比赛,同学们形神兼备的表演,不禁令人慨叹——神奇的民族,神奇的京剧;知识问答赛,下发京剧知识资料,分学段进行知识问答赛,以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京剧常识……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海门日报、南通电视台、海门电视台、海门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分别以《京剧唱响凤城校园》、《古镇京韵——校园小票友京剧秀》、《江海梨园涌春潮》为题作了专题的报道。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采风》也走进余小校园,摄制组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采访拍摄。一次次的展示,充分展现了学生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学校京剧艺术特色活动的丰硕成果。

据了解,学校不久将出版《我与京剧的故事》随笔集,记录全校师生与京剧的情缘,同时还有京剧艺术校本课程探索论文集,为京剧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引领学生通过学习京剧,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身边的艺术,身边的人,进而能够在自己人生舞台上精彩演绎”是我们长久的教育愿景,我们坚信,有了今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必将迎来明天的“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期望“古镇京韵”这朵名品教育的奇葩绽放得越来越艳丽。

猜你喜欢

京剧校园艺术
《京剧人设》
纸的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爆笑街头艺术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