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
2014-04-19王作顺戴永娜
王作顺,戴永娜,刘 明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社区科,天津 300201)
“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
王作顺1,戴永娜2,刘 明3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社区科,天津 300201)
[目的]观察“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短期疗效。[方法]2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每次6贴分贴于特定穴位,每次4 h,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为中西医基础治疗,无中药外敷。待1个疗程即两周后,记录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电图变化等)、硝酸甘油用量,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缓解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适症状,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下降、发作时间缩短,从而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结论]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短期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心痛膏”穴位敷贴;冠心病;心绞痛;胸阳痹阻型
冠心病心绞痛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对它的治疗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刻。本科在中医古方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以宣痹通阳、活血止痛之法,研制出“心痛膏”应用于临床,采用中药特定穴位敷贴手段,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广受好评。总结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织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2)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
1.1.2 纳入标准 病例选择符合冠心病诊断,年龄区间为40~69岁,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以上,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较重度,轻度:每周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呈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5 min以下,疼痛较轻;中度:每日有4次以上呈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6~10 min,疼痛较重;重度:每日有10次左右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10 min以上,疼痛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大便等);较重度:介于中度与重度之间。心电图有缺血性变化,中医辨证为胸痹(胸阳痹阻型)。
1.1.3 排除标准 1)证实诊断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等所致胸痛者。2)合并中度以上重度高血压[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劳累性心绞痛Ⅳ级及心绞痛重度。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近期4周内作过手术及有出血倾向。6)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7)对中药穴位敷贴过敏者。8)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
1.2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2011年3月—2012年10月属于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住院病例2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2例。其中治疗组轻度48例,中度57例,较重度15例;男65例,女55例;劳累性心绞痛82例,自发性心绞痛38例;年龄42~69岁,平均(55.25±5.38)岁;血压100~140/66~95mmHg,平均(134±12.47/82±12.32)mmHg;病史时长30 d~15 a,平均(7.65±2.12)a。对照组82例,轻度33例,中度39例,较重度10例;其中男47例,女35例;劳累性心绞痛57例,自发性心绞痛25例;年龄42~69岁,平均(56.67±5.11)岁;血压103~145/65~94mmHg,平均(130.2±14.3/79±11.58)mmHg;病史时长23 d~17 a,平均(6.38±2.61)a。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科内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中西医常规治疗,各病情程度的患者的基础治疗与其病情程度相应且基本相同。常规治疗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无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3)抗心肌缺血药物(口服和静脉滴注);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立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水肿可静脉注射吗啡。5)抗心律失常药:有心律失常时应用。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低血压等禁忌症,应在24 h内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9)中药胸阳痹阻型方药:协定方剂(冠二丸加减)。10)中成药:定痛救心胶囊、血府逐瘀胶囊。11)选择中药静脉给药:如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14 d为1个疗程。
1.3.2 试验治疗方法 在以上中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应用“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主要成分为细辛、高良姜、白芷、荜拨、冰片、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等),将处方药混合后,粉成细粉,用姜汁或香油调成膏状,取适量,贴敷于穴位,每次6贴,分贴于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及阿是穴部位,每日1次,每次4 h。对照组单纯进行与治疗组同等诊疗方案的中西医常规治疗,无中药敷贴。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程均为2周。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的指标评价。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动态变化,随证加减用药,对症处理。并根据病情复查检查项目。
1.3.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电图变化等)、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
1.3.4 随机分组方法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以心绞痛程度3种程度分层,然后在各层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1.3.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及心电图疗效标准。
1.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积分减少=[(疗前总积分-疗后总积分)/疗前总积分]×100%。
1.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1.4.2.1 轻度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中度”、“重度”标准)。
1.4.2.2 中度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到“轻度”的标准。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都有所加重(或达到“重度”的标准)。
1.4.2.3 较重度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轻度”的标准。有效:症状减轻到“中度”的标准。无效: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都有所加重[4]。
1.4.3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休息时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加深≥0.05 mV,T波倒置加深,由直立变平坦或倒置。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程度,并且降低发作频率、缩减发作时长,总体数据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angina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2 心电图疗效结果 在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等方面治疗组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ECG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3 硝酸甘油应用情况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部分患者服用硝酸甘油,该部分患者经分别加用“心痛膏”穴位敷贴和无中医敷贴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情况即停减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硝酸甘油应用情况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lyceri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有5例患者敷贴部位皮肤有热感,相比周围皮肤较红,无瘙痒等其他异常不适,敷贴3~4次后症状消失,未予以停止敷贴。
3 讨论
3.1 “心痛膏”穴位敷贴原理 首先,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方面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方法上有“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同理也有“病在内者也可取之外”的治疗原则,“心痛膏”穴位敷贴正是利用这种相互的作用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第二,经络作为一种类似于人体内的通道,将气血运行至脏腑,同时相关药物也可借经络的传输作用将药效成分输送并且作用于相应脏腑,药物作用于腧穴产生一定刺激,产生特异性变化[5-6]从而进行调节。第三,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疾病反应点,也可作为贴敷的施治部位,可治疗腧穴所在部位的疾病病证,也可治疗腧穴所在经络循经疾病,由此腧穴治疗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将其特殊优势结合药物的药效作用,药物作用于腧穴产和一定刺激,产生特异性变化从而疗效提升来达到治疗目的[5-6]。第四,药物的特殊药效作用,中药材具有特有的四气五味与归经,作用于腧穴部位时,可将有效成分通过穴位经络传达作用于病患处,利用此性质来治疗疾病,如《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积聚症瘕中记载:大黄,同锻石、桂心熬醋贴积块[7]。诸多中药结合药性,合理配方,结合贴敷前情志及一般调护治疗疾病有较好的疗效[8]。
本科在中医古方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制出“心痛膏”应用于临床进行内病外治,敷贴于心俞、厥阴俞等穴位,起到宣痹通阳、理气止痛之功效。在特定的穴位上以小剂量的药物作用就可以产生迅速而强大的药效,药的气味透过穴位渗入经脉,直达病所。穴位敷贴将经络腧穴的功能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起来,它所产生的疗效既是药物药理作用的结果,也是经络和腧穴对人体调节功能的体现,是两者互相激发、互相协同和迭加作用的结果,较之单纯用药具有很大的优势[9-11]。
3.2 心绞痛穴位敷贴的配伍及组方原则 “心痛膏”由细辛、高良姜、白芷、荜拨、冰片、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等药物组成,由本科胸痹协定处方之一的心痛一号方化裁而来。方中细辛,味辛,性温,具有外散风寒,内祛阴寒,温肺化饮,通窍之功,止痛功效较佳;高良姜味辛,性热,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白芷性温,味辛,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荜拨为镇痛健胃要药,味辛性热,无毒;延胡索,性温,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入心、脾、肝、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冰片,芳香通窍,其清香为百药之先,可引诸药入络通窍,研究证明冰片可作为促渗剂,增加外用药的渗透作用,提高血药浓度。诸药相伍,活血化瘀,通窍温经止痛,宣痹通阳,则胸痹心痛自除[12-14]。
3.3 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观察比较治疗效果,于常规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的外治法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程度,降低其发作频率,缩减持续时间。对于中医证候方面,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外治法能有效改善胸闷、气短、心悸等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结合“心痛膏”对轻度、中度、较重度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轻、中度疗效明显,对于较重度有一定疗效但不明显。本临床观察不使用盲法,因需患者知情同意使用“心痛膏”,并适当了解其组成成分,故使用盲法较困难。治疗时并未向患者明确其治疗效果,故治疗后资料采集较为可靠,心理干扰因素较小,但不排除有一定的影响性。
4 结论
“心痛膏”穴位敷贴是在常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提升治疗效果的有效穴位贴敷制剂,能有效缓解胸阳痹阻型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提升常规治疗疗效。临床应用疗效肯定,有较好的安全性,因其有效性、无毒性、简便性和廉价性等诸多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联合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2.
[3]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J].中医杂志,1996,37(10):583.
[4] 李桂伟,刘新桥,胡思源.脉络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4):187.
[5]李西林,沈红艺,徐莲英.中药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7(1):47-49.
[6] 邢建伟,方剑乔.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6,56(3):20-21.
[7] 赵明地,王凤荣.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理论基础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33.
[8]舒燕萍,艾荷红,何 婷.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的中医调护[J].江西中医药,2011,61(3):29-30.
[9]李 颖,李雯斌,黄 桢.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52-356.
[10]朱筱莲.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1):60-61.
[11]方 艺,孙丽艳,郭爱娣.用穴位敷贴治疗贴预防冠心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0,6(9):34-35.
[12]张其梅,张富亮.注射用灯盏花素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2,29(2):133-135.
[13]戴 虹,陈劲松.自拟宣痹汤治疗冠心病心终痛32例[J].天津中医药,2008,25(1):83.
[14]虞皓明.黄芪合丹参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J].天津中医药,2003,20(5):36-37.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of stagnation of Yang in the chest
WANG Zuo-shun1,DAI Yong-na2,LIU Ming3
(1.Cardiology Department,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Tianjin 300120,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3.Community Department,Tianjin Hexi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201,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he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of stagnation of Yang in the chest.[Methods]The 202 patients with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of stagnation of Yang in the ches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82)and treatment group(n=120), both group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given to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affixed to specific acupoints,6 applications each time,four hours at a time,once a day.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2 weeks),we observed efficacy and onset of angina frequency,duration,changes, nitroglycerin consumption and the changes of ECG.[Results]The symptoms of angina,syndrome,ECG and rate of nitroglycerin consumption of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ombined with the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d an advantage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of stagnation of Yang in the chest.It has clinical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coronary heart disease;angina;stagnation of Yang in the chest
R541.4
:A
:1672-1519(2014)04-0203-04
2013-09-27)
(本文编辑:马晓辉,马 英)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04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专项课题(13036)。
王作顺(1966-),男,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心血管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