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2014-04-19黄世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分配要素

□黄世贤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强调“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抓住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要害,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一、劳动所得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不同财富源泉的所有者之间所进行的分配,按“功能”或“分配要素份额”分配,要求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即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和它对国民产出的贡献相一致的报酬。

(一)劳动所得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有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保护劳动所得就是保护劳动的价值

资源配置包括三个相关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参与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他们对生产经营成果即增加值进行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同时各利益主体又通过提供资产参与其他单位生产而获得财产收入(包括地租、利息、红利等),形成初次分配格局,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在竞争性市场中,初次分配主要是要素分配,但并非完全的要素分配,政府并未对要素收入的创造直接提供要素,然而可以“政权参与分配”:通过征收间接税和凭借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取得要素收入而参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以要素投入(贡献)为依据,由市场供求形成的要素价格所决定,主要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所有参与初次分配的诸要素中,劳动在整个收入分配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劳动是从事物品和劳务生产的体力与脑力这两种人力资源的供给。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具有物所不具备的适应人类需求改造自然的能力。虽然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物不论多么重要,它在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被动的因素,像资本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生产的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人们不能指望总是靠巧合从它那里得到新财富。而人则是一个主动的因素,他可以适应人类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使物具有对于人来说的新价值,这是人类财富增多的主要来源。当然,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劳动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需要其他生产要素的帮助。马克思说,人们在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可以说,价值是由土地、技术等要素帮助劳动创造的;但不可以说,土地、技术等要素能够创造价值。他们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像瀑布和土地,没有价值,但对其开采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不是产生于资本,而是产生于资本对一种能够被人垄断并且已经被人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1]P252-253

(二)劳动所得体现了市场的原则,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保护劳动所得就是保护市场的公平

正是由于存在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在整个收入的分配中会出现劳动不所得现象。这不是市场经济所然而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所致。在竞争性市场中,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初次分配中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值,即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和它对国民产出的贡献相一致的报酬。讲究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分配的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换的等价性也就是交换双方的平等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2]P103。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要保证“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实现。“目的合理性”强调的是经济行为必须符合主体的功利目的,“价值合理性”则要求经济行为在追求利益中应遵守共同的规则。[3]P177-209“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统一体现了在收入分配中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一种准则。没有贡献要素,就没有资格参与分配;提供的要素多,收入就多,提供的要素少,收入就少。因此,提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就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公平的“比例分配原则”,他认为,“劳作多的所得多,劳作少的所得少”是公平的、公正的。[4]P279后来有学者将它表示为:

其中X代表被分配的东西:财富与机会等;而Y则代表分配的依据:贡献与能力等。[5]同时,公平的目的是分配的效率,因为只有以按要素贡献为依据进行分配,才能调动人们要素投入的积极性,才有助于提高效率。

劳动的价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值,即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出价格=劳动的价格=工资。这是确定劳动在初次分配中应得收入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均衡中,厂商支付的工资应当等于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否则厂商就会相应地扩大或收缩它的雇用量。劳动短缺的存在引起雇主抬高工资,而劳动剩余的存在导致降低工资。如果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就会出现均衡工资上升。劳动所得取决于什么?简洁地说:当两个工人竞聘于同一个老板时,工资下降;当两个老板争抢一个工人时,工资上升。学术性表述就是,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的供求状况。进一步说,在均衡中所有厂商都会多多少少地支付同样的工资(剔除劳动力质量的差异),不然的话,工人就会陆续地转移到报酬高的企业。结果是形成市场竞争力量迫使不同企业按边际产品考虑工资的局面。因此,均衡工资是市场最终的通行工资。这是劳动作为一种“功能”或“分配要素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所体现的效率与公平的真谛。

综上所述,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匹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结果。《决定》在“保护劳动所得”前用了“着重”两字,就是要说明“劳动所得”是整个收入分配中最重要的决定成分,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保证。

二、“劳动所得”得不到保护的主要原因

如果各种要素的报酬并不是按边际产品考虑,或因种种地位、垄断产生的收入分配,则是对市场经济原则的颠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呈现逐渐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1994年我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50.35%,到2012年它已经下降到了45.59%。[6]而 生 产 税 净 额 比 重 由 2000 年 的12.22%提高到13.29%,财产收入比重由14.39%提高到22.87%。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但在过去35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高于人均收入2.4个百分点。下表中列出的几个代表性年份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政府税收和规模以上企业获得利润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单位:%

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西方国家国民收入中由物质资本所贡献的份额已从45%下降到25%,而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从55%上升到7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诺兹认为,市场决定的收入约有4/5归提供劳动服务的人。所以,劳动收入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决定成分。曾经出现过的工业化国家的收入分配比例大致为:工资70%,利润20%,利息8%,土地租金2%。美国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在19世纪后期占到50%,到了20世纪后期上升到74%。[7]虽然在2008年经济衰退后劳动收入份额略出现下降,这主要是中国及周边国家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全球劳动力供应激增造成的,但劳动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趋势没有改变。

我国“劳动所得”比重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报酬比重自然下降。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开始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稳定在9亿人左右。然而,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当的欧美比低20个百分点左右,比日本低10余个百分点,这就不能用劳动力供求关系予与全部解释。也许有人说,市场经济下每一种生产要素应得到和它对国民产出的贡献相一致的报酬吗?在“资本雇佣劳动”时代,像中西部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成千上万农民工尾随私人老板,说明强资本弱劳动导致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政府生产税补贴等在初次分配中此消彼长的关系。事实上,资本、技术之所以能创造新价值实质就是劳动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国际比较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在此阶段并没有出现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情况,因此不能用结构变化来做简单解释。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时期,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在当时的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占强势地位,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这一时期美国劳动报酬比重即使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也有55%左右。中国目前的资本丰裕度至少不低于那个时期的美国。2013年底,我国M2已超过110万亿,是经济总量的两倍。改革开放后通过吸引外资我国获得了大量资金,201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76亿美元,占全球FDI的8.4%,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达3.82万亿美元。同样,用劳动力教育素质也无法解释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45%,占劳动力人口的12.73%;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占到14.03%和20.00%。显然,现在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高于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证明,在美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内,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7.3%,大大超过物质投资5%~15%的收益率,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三分之一要归功于教育投资。[8]

因而,“劳动所得”得不到保护是当前我国的客观存在,主要原因不应归结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要素贡献程度。

一是市场结构造成“劳动不所得”。我国目前是以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为主体,同时包括一定范围的准完全垄断市场和准自由竞争市场在内的市场结构形式。但后两种市场在整个市场结构中只处于辅助地位,决定整个国家经济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主体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9]对于具有垄断性的产业,必然造成内部企业自行决定工资水平,硬化了价格刚性和黏性,阻碍价格机制的发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结构出了问题。中石化、中石油赚多少钱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其赚钱的幅度与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的程度不对称。2013年央企净利润1.17万亿,上缴不足一成,其中仅65亿用于民生支出。而且国企还在竞争性领域里与民争利,像国务院国资委分管的129家央企,超过70%的企业涉足房地产,“地王”全部是“央企制造”的,而央企搞的保障性住房仅占全国的15%。对于资本资源所有权由于忽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忽视劳动者根据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所应获得的报酬,从而形成资本要素价格远远大于所创造的价值,必然引起人们对市场性分配的质疑。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格局扼杀了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要求国企上缴30%盈利,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说:我们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中国企业,你们可是要尽力啊!

二是产能过剩造成“劳动不所得”。根据经济学者刘海影的研究,中国在2008年之前的过剩产能已经比较严重,大约在23%左右,2008年之后过剩产能飙升,到2012年年底已经超过32%。[10]产能过剩的后果必然导致要素价格扭曲。我国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中端产品,像钢铁、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当前的市场是前端产品垄断得厉害(石油等),而中端产品竞争得厉害(钢铁等)。成本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在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的状态下,压缩成本是大多数行业的不二选择。于是在一个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条件下,“低劳动力成本”便成为压缩成本的“法宝”。

三是市场监管造成“劳动不所得”。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公共服务的缺失是“劳动所得”得不到保护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GDP导向下,通过低成本招商引资,把劳动力价格低廉看作是一大竞争优势,有意无意地压低了劳动报酬,放松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当地政府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忽视工人的基本权利往往是睁个眼闭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劳动力市场主体是劳动者,就业制度仅停留于劳动者有自由择业权,企业有自主用人权这个层面上。由于个体劳动合同的不完全契约性,在缺乏有组织集体谈判制度的情况下,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而政府必要的规制制度还未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三、“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的主要举措

“劳动所得”需要得到“保护”,“保护”的对象无疑是“劳动所得”,而“保护”的主体又是什么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三个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显然,“保护”的主体是政府,同时包括市场经营企业和行业中介等在内的各个社会组织,关键是政府要建立一个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保障人的权利,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要求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观是公平公正,反映出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阿瑟·刘易斯)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是执政党执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活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自主劳动”创造了前提。自主劳动,是劳动的发生由劳动者自主、劳动的成果为劳动者自有的一种社会劳动,社会主义人的劳动的性质和意义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人们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它所体现出的收入分配具有如下特征: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应该在社会的全体人民之间比较公平地分配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即,全部社会价值必须是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每个人得到的收入与他对国民生产总值所做的贡献相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30年前,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先富起来的基本目标是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是每个人按照其劳动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收人,使各阶层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作为“保护劳动所得”的重要主体——政府,在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弥补“市场失灵”上以及促进公平税收政策、改善人力资源质量,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上等等不应只着眼政策的经济激励作用,更应该注重保障人的权利。

(二)保护合法利益,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以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以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加大国有资本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按照《决定》提出的三个“允许”: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尤其是激发更多的民营经济活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给民营经济打开一个进入公有经济的通行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推进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岗位绩效工资办法、年薪制以及股权激励等改革,经营者收入与其责任、业绩和风险挂钩,根据岗位和贡献确定职工个人工资水平,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最根本的要使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实行鼓励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形成劳动力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跨职业的大范围流动,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三)保障劳动权益,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在《劳动法》和与之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出台《工资法》,全面充实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框架。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保障职工权益的责任,使企业工资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反对市场中的欺诈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同时,给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障非国有部门的基本劳工权利,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权益。处理好初次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需要政府对发展战略重新定向。那种寄希望通过再分配来获得公平分配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再分配当然重要,但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它所起到的作用相比是很小的。初次分配出了大问题,就无法通过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来达到公平。这些年来,政府在再次分配方面下足了功夫,各方面的公共政策不断向低收入者或者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但各项政策的实际效果距人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异。保障劳动权益应加强集体协商机制的组织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相对独立、民主和透明的工会。加强行业性雇主组织培养,重点加强县及县以下行业性雇主组织培养。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6]杨宜勇.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4(6).

[7]袁春晖.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J].探索2010.4.

[8]徐徐,王相白.若干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与教训[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9]王庆功,杜传忠.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徐瑾.中国经济怎么了?[M].上海: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劳动力分配要素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