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文化安全

2014-02-03朱康有杜芳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文化

□朱康有 杜芳芳

(1.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国石油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249)

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人类的各种文明中。多元文化共存,是世界文化的现实写照,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期望。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性交往的日益扩大,在不同文化沟通、融合的同时,也出现了异域文化间的剧烈碰撞、冲突和矛盾,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便由此产生。

一、关于文化多样性、文化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和各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1]P1因此,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在全球层面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很多国家内部,文化多样性体现为主体民族文化群体与多个少数民族或者族群的共同存在。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反映到精神文化生活中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文化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使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反过来,国际冲突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对国际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和目标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认同的文化界说,从而使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在现实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

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从民族国家的建构来说,现代国家为了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和凝聚力,有意识地弘扬某种文化形态。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如果协调不好,自然会与社会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发生矛盾。从世界的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伴随着其他领域一系列的全球化,包括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即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但是,民族国家要维护自身文化的自主性,就会与全球文化自诩的普遍性发生碰撞。

(二)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信仰,该民族的灵魂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就将枯萎。冷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军事对抗的减弱,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把文化当作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国际共识。

其实自有国家以来,文化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欲灭掉一个国家,先毁灭其思想文化;欲征服一个民族,先斩断其文化脉络。伴随着全球化时代浪潮,文化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作用不断上升,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化安全关涉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是维持国家统一和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其他安全领域都离不开文化安全的支撑作用,并贯穿着文化安全这条红线。文化安全的丧失,损害的将是国家的根基。没有文化安全的国家安全是不存在的。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前提。它是指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包含意识形态安全、文化产业安全、文化生态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遗产资源安全、文化市场安全与技术安全、文化信息安全等等。文化安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总体上讲应以维护文化主权为主。国家文化主权是国际文化多样性公约提出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不仅包括政治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同时也包括文化的独立与文化主权的完整。

文化安全是传统安全的逻辑延伸,是一种特殊的安全。与显在的、有形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而言,文化安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它是建立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难于控制。其性质是非物理性的,是一种无形的体系,防御难度更大。文化安全体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时刻需要进行维护。当然,与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同样严重的是,文化安全事件往往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和蔓延扩展到其他领域,甚至以极端的、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传统国家安全观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等新的国家安全观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流行话语,这就为文化安全进入国际关系的理论视野准备了条件。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是由全球化进程、现代科技进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平等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一元化的威胁

与历史上直接依赖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今天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文化商品的倾销,更多地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进行的。一些西方著名学者将这种文化现象定义为“文化帝国主义”,其政治目的更为隐蔽、手法更加灵活。文化手段可以穿越障碍,是一种强大的渗透武器,被称为“软力量”。“软实力”是西方世界战略图谋的新总结与新提升。这一概念既强调了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普世性,又显示了其外在的广泛适应特征与亲合力,从而使西方的世界战略图谋变得更具文化意蕴和人情味。

文化战争登上历史舞台,始于冷战时代的“和平演变”战略,又称“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者“文化冷战”。历史已经证明,苏联东欧的瞬间崩溃,并非西方硬实力过于强大,而是没有抵挡住西方的软实力。近年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之所以频频得手,文化渗透就发挥着关键作用。

文化霸权反映了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折射出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文化侵略的残酷现实。霸权主义国家把推动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将文化霸权视为主导世界的一个重要资本。文化战略和政治战略已经不分彼此。西方坚持文化霸权思维,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甚至军事力量支持和优势的传播手段承载,强势进入我国,强行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强力压缩中国文化生存、生长空间。

(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

随着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不断上升,传统媒体的主要地位正逐渐让位于网络媒体。互联网整合了包括报刊、广播、影视和电视、手机在内的所有媒体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思想阵地的争夺战悄然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从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网络使世界各国置身于无边无界的信息场,各个主权国家在利益关系上是独立主体,但利益疆界因网络而大大扩宽。国家安全多了一个无形的虚拟电子空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先进信息技术在此大显神通。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西方国家制定“网络游戏规则”,建立“信息霸权”,控制着信息交流的主导权,使网络交流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形成了几乎是单向灌输西方价值的不良局面。

文化安全问题与国际传播秩序紧密相连。在网络传播的内容和技术上,跨国资本控制着“全球媒体”,出现了形式上超越传统政治力量和地域界限的“超国家领域”。但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并未完全摆脱独立民族国家的影响。在当今国际传播渠道中,西方媒体在信息发布量、覆盖率、技术层面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互联网等媒体传播能力、技巧和水平上,西强中弱,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

(三)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给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1.意识形态较量长期复杂。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P539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文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突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圈大为减小,原苏联和东欧地区融入西方文化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偏向强大的局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主导的主流社会当中已经被边缘化或者妖魔化。他们把我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就当前国内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经受着“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考验,其指导地位面临空前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各种思潮纷争不已。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过不少颇具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这些思潮无疑对意识形态管控能力提出挑战,使其引导整合功能的发挥难度增加。

2.民族文化基因认同危机。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和强化文化认同。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的时候,就会以各种方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内容,加强自我肯定;当对外来文化羡慕不已而又不能有效吸收的时候,就意味着文化自信的丧失和文化认同功能失效。由于民族文化肩负着维系民族国家认同的重任,它产生的凝聚力会带来安全感、自尊感、独立意识和自我尊重,倘若出现离散趋向,整个民族将面临衰亡危机。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因。要维持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延续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就需要尽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我国现存在着文化传承的断裂问题,传统文化资源面临被破坏与流失危险。国人中出现了中华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华文化不过就是封建文化,就是孔孟之道,就是帝王将相,就是皇权至上,就是三从四德,就是瓷器古玩,就是过去的统治思想,就是空洞无物的说教,就是不讲民主、不讲自由人权博爱等等,虚化和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这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完全摒弃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严重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冲击下,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正在被极大弱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严重的集体失忆,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3.公共文化市场日趋低俗。公共文化既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又体现出真善美的价值观认同,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对于中国来说,富民强国、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等绝不仅仅是物质形态国家目标,也有深厚的公共文化内涵。违背主导意识形态导向和民族文化认同,甚至走向消极、低俗、腐朽,宣扬色情、暴力、恐怖、歧视等方面的大众公共文化,亦在最深层次上消解国家文化利益,是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隐患。一方面,文化贸易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入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们以跨国公司为前沿阵地,将文化和价值观依附在贸易商品上,穿越国界,渗透尚未发展成熟的我国文化产业,培养出西方文化风格的消费群体,诱使人们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从而使人们对公共道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正向价值观受到质疑和冲击。急功近利的文化目标追求,对其审美性和深度意义产生消解,导致意义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文化失范现象。社会成员在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上趋向媚俗、浅薄,甚至认知错位,丧失基本荣辱观,导致生活方式异变,文化外围与核心的机制联系被剥离,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国家文化内核即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包围攻势。

三、在文化多样性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全力应对文化安全的内忧外患,规划和构筑文化安全战略,成为时代赋予的任务。

(一)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对“文化安全”战略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因为只有文化上的强势地位才能保证文化安全,而强势文化是通过文化创新、发展、开放的实践逻辑获得的。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解释体系。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注入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使其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之中,渗进观念、认知、素养、心理等层面,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行为习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些传播渠道,使之数字化、影像化,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尽快改变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存在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僵化状况,克服对内居高临下的傲慢和对外无力失语的虚弱症状。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提升社会各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文化安全关键是要靠文化建设,而不只是靠防御和批判。文化安全是文化建设的屏障,文化发展提供了确保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别是在一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保障文化安全,就成为保卫文化建设成果,捍卫国家文化领土、文化主权安全的重大责任。要从文化产业层面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和诉求,反映着软实力状况。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越低,国家文化安全系数就越小;相反,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越高,国家文化安全系数就越大。我们不仅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更要从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寓意识形态于文化形态之中,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传播到全球,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打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强势垄断地位。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能力不够,是制约中国文化从内部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文化自身强大了,才能在市场上抵御各种风险。这其中,文化创新是一个关键点。只有不断创新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文化创新既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又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何谈安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侵蚀,我们必须从内部寻找抵御、平衡这种风险的途径,才能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未来。

3.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崛起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不仅仅是筑起壁垒的被动回应。从防御性的被动文化安全观念,转变为防御和拓展相结合的主动安全观。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是维护文化安全应有的战略思维和观念。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最突出的软实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发展的精髓,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人们对国家的普遍认同。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总能同化或驱逐入侵者,就是因为其中饱含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精神和动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组织专家用现代汉语和其他外语翻译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维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解释权。文化安全的维护不能只是严防死守,而应该主动出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看到中国气派,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情怀,使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切磋交流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体系对世界的影响力以及世界性的认同程度。中国模式不能只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还应该是一种整体全面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代表着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先进价值观。

(二)健全文化安全管理

健全国家文化安全决策机制,从战略层面积极构建因势利导的国家文化保护机制。

1.建设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要明确文化安全监测对象。警情监测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又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范畴。国内宏观警情监测对象包括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文化信息安全、文化能力安全、公共文化安全等。国际宏观警情监测对象包括国际文化经贸关系、国际文化市场关系、国际文化资本影响。微观警情监测是局部领域里的安全监测和预警。要设立警度预报。指标警度就是可能受侵害的程度,分为文化景气指标和文化安全风险指标。文化景气指标是界定国家文化安全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标准。文化不景气意味着文化安全问题所达到的、标示着某种程度上不安全。同时,还要确立不同文化领域(行业)里的景气指标体系。可将国家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分为相对安全、基本安全、轻度不安全、不安全、极度不安全等几个层次。要启动相应等级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增强政府的文化危机应对能力。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状态的明确标准和确切界限,对于“安全”或“不安全”状态的描述,往往是在一个多维的模糊空间和采用多种指标下进行的,还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2.完善文化领域制度和法规。制订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准入制度、文化产品进口配额制度、影片审查制度、书报刊检查制度,是预防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和预防措施。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需要合法性基础。除了国家关于文化安全保障的一切制度性建构之外,还需要有一系列法律保障系统。由文化法律所建构起来的国家文化制度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文化安全的管理。我们需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借鉴国外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立法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

3.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动权。互联网对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网络,谁就能赢得国家文化安全的主导权。我国是全球网络规模最大、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一定要重视掌控网络主导权,防范欧美大国敌对势力企图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的价值渗透和政治分裂,构建网络文化安全。要把握互联网舆情特征。网络舆情酝酿期大大缩短,热点生成大大提速。信息传播渠道更加私密隐藏,网络舆情突发性大大增强。不良社会情绪在网上汇聚发酵,舆论生态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重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网络群体“圈子化”、“阵营化”立场突出。境外势力参与社会热点炒作,社交网络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在互联网上得到释放。网络舆论错综复杂,既反映主流民意,又扭曲主流民意。以追求点击率、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与媒体社会责任冲突。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渗透破坏,加剧了我境内网上舆情的复杂程度。最近,网上理性声音增多,正能量在增长,网上舆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把网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改进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不断巩固主流阵地,打造一批传统主流网站,发挥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注重发挥主要商业网站积极作用,放大党和政府声音,壮大主流舆论。搞好网上文明创建工作。全方位构筑网上意识形态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切实加强互联网基础工作,提高网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网络群众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三)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并不意味着文化保守主义,而应以兼容并蓄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汲取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1.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一个民族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持其先进性,实现由防御性的“文化安全”向积极对话型的“文化安全”转型。借鉴西方的文化安全理论。文化安全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冷战时期尤其受到高度关注。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意识到,东西方较量从铁幕后面的军事对抗,将更多地转型为软实力背景下的文化较量。在加强对所谓“敌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将文化安全战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西方学者为配合这一图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安全的理论建构,可供我们资鉴。借鉴西方文化安全的实践。当代世界文化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造成的,了解其文化安全战略,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内容,已大大超越了传统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它不是一种防御性战略,而是一种扩张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主体就是其“文化霸权主义”。虽是扩张型战略,但仍可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通过文化发展和交流来提高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政治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

2.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话语权承载着民族文化身份,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面对西方文化霸权,要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文化安全。逐渐改变“西强中弱”的国际文化话语权态势。西方国家某些势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文化话语权,蓄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制建设,把握国际话语生产、控制的特征及规律。优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环境,重构国际文化新秩序,增强文化议题的设置权。提高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议题的设置能力,主动研究和提出反映我国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发展愿望和要求、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文化议题,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议程和进程,为中国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全球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快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学术话语权是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内涵之一。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学术评判上“崇洋媚外”的倾向与做法,相当于将学术话语权拱手让人,使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严重受损。应能提出符合国际学术通约性,亦能符合国际话语环境的中国话语,汇聚和表征中国的努力、思考和期望。中国已经积累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这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拥有更多国际文化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抓住良机,最大化地将财富转化为权力,尽快摆脱“国大声弱”的困局,不仅身置国际舞台中心地带,而且要能在舞台中心发出强音。

3.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话语是靠传播载体传达的,但现实是传播媒体的主导权依然被美英少数发达国家媒体所掌控。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为了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应稳步提高中国文化内外的传播能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传播中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文化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重构着人的社会价值观,制约着人的行为模式。而人则反映着其生存于某一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形象就是文化的形象。国家是人格化了的人,其形象也必然通过文化而建立。国家形象就是国家的文化形象。国家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形象危机。反之亦然。文化安全与文化形象建构是无法割裂的。在国际政治中,有些国家形象是被媒体舆论“想象”出来或“建构”起来的。国际舆论是一国国家形象的“晴雨表”。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地表达自己,就必然要被别人所表达、所叙说。建构文化世界的自我形象,解构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将极大地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传播中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当今国际传播渠道中,西方媒体在信息发布量、覆盖率、技术层面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鸿沟”正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应在传播方式上,贴近受众实际,转化对外讲述的语言,拉近互相认知的距离,善于把坚定的原则以柔和的语言表述。在传播内容上精心选择,在传播策略上讲究战略战术,在传播途径上拓展渠道,拓宽覆盖面。

总之,文化安全是当代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安全,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所在。不同的文化是世界各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一旦文化的合法性走低,政权就渐次失去了自己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拥有再强大的军队,也很难挽救它最终覆灭的宿命。

[1]文化部外联局编.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软实力 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1(1).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