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途径探析
2014-04-18叶汶坤管凤贞
叶汶坤,管凤贞
(1.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2.福建医科大学 图书馆,福建 福州350108)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一种理想信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奋斗的最终归宿[1]。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和90后大学生的鲜明特点等现状,都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90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十分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呈现出理想信念模糊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显著的时代特征,为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清新的理念。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清晰认识现有的“中国梦”宣传教育主要途径并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对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梦想,是一种追求、一种抱负,是美好愿景的代言词,一直以来都激励着人们克服困境,奋勇前行。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共同梦想。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构想,汇聚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正能量,凝聚着亿万华夏儿女强大的奋进力量。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3月25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与师生分享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都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国梦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并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的重要时代特征表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首先,国家富强体现了泱泱大国的特质,要求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保障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次,民族振兴体现了文明繁荣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求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向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布局迈进,开启繁荣中华文明的新里程;第三,人民幸福体现了和谐美满的特质,要求加强民生建设,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让人民成为发展的受益者,享受更美的生活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贴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更健全的就业服务等。
二、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京召开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并强调要采取措施推动教育活动常态化,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中国梦植入教材、走进课堂、深入学生头脑[4]。在当前国家高速发展、国际形势又比较严峻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各大高校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让中国梦在大学生中广为传播、认可、内化并转化为指导实际行动的强大思想,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将社会的发展凝聚成中国梦的理论基石并以实现中国梦作为价值依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思想保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和个人价值实现而努力,对促进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促进“中国梦”与“个人梦”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概括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关系,并以简明、清新的风格提出了中国梦,用朴实的话语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阐明了个人幸福和国家未来的关系。中国梦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命运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连。高校践行中国梦就应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作为学生个人理想追求、学习实践和未来发展的理论源泉,汇聚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梦想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共同奋斗。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并将个人理想的追求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推进形成务实严谨的教风和乐学静思的学风
高等教育肩负着造就一大批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是中国梦在高校扎根和生长的基石,是推动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前行的法宝。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体,是实现高校“教育梦”的主力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求新,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才能为中国梦实现持续贡献力量。推动形成务实严谨的教风和乐学静思的学风是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保持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基本保障。
(四)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全面进步
90后的高校大学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受到了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的巨大冲击,出现了理想放逐、价值取向和评价偏离、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终极理想缺失等现象。“中国梦”适应时代步伐,传播主流思想,凝聚民族奋斗力量,能够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全面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梦不仅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目前我国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
一方面,以“形势政策课”、“学生讲坛”、“青年马克思培训班”等作为宣讲平台,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结合理论基础、现实条件等方面,讲述中国梦实现的可行性,让中国梦的蓝图变得鲜活真实,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寓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举办以“实现‘中国梦’中的风雨人生”等主题讲座,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果,展示为学校繁荣发展的教职员工风采和成功人物背后的平凡故事,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母校的奋斗精神,引导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繁荣和个人梦想发奋学习、努力拼搏。
(二)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以读书文化月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励志书籍推荐、“中国梦,青春志”演讲比赛、“我的青春使命,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等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良好的中国梦校园文化氛围。其次,举行“十佳大学生”的评选,表彰和宣传热爱祖国、践行梦想事迹突出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为广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传播中国梦的正能量。第三,发挥好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育人平台作用,组织开展“青春共筑中国梦”团支部立项和“专业梦想秀”等主题系列活动,展现青年学生的精彩风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构筑“中国梦,高校梦”注入青春活力。
(三)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志愿者行动,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以及社会需求。积极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大学生海西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团委“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美丽中国梦”“激扬创业梦”“崛起青春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献身中国梦的建设,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四、新媒体环境下拓展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新途径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也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理想信念缺乏、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使得新时期高校在教育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践行“中国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项挑战要求高校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中,要创新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工作途径,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社会。
(一)占领新媒体阵地,争当新媒体先锋
目前高校“中国梦”的宣传主要依赖于校园官网和广播以及宣传栏、海报、报纸等传统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开发和使用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工具,丰富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面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大众传播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点,积极学习和掌握好各项新媒体的使用技能,注重新媒体交流沟通中的地位平等性,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单向传播”和“侧重控制”的方式,将中国梦宣传教育朝着“传播交流”“互动传播”和“侧重引导”方向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牢牢抓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导地位,善于把微博、微信、微米、QQ、飞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转变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增强掌控和引导校园新媒体舆论的责任意识,传播正能量,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使新媒体发展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二)创新思维,开辟“中国梦”新媒体教育模式,引领校园文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辅导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应当主动作为,深入思考,创新思维,去弊取利,开辟新媒体环境下宣传“中国梦”的新方法、新模式,引领校园文化。高校“中国梦”宣传活动应从实、虚两个角度出发,“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开展校园活动的特点,采取海报制作、公告栏展示等方式广泛宣传“中国梦”;“虚”是在结合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化的教育功能,创新“中国梦”校园宣传教育新形式,扩大活动内涵的外延,通过发布微博互动话题、开展微电影大赛和微访谈活动、创建微信公共平台、微课堂、微吧等多种宣传模式,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校园文化。
(三)建设新媒体队伍,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微时代下大学生的参政氛围更加浓烈。而网络的跨时空性、自由性、隐匿性等特征使政治舆论引导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5]。因此,做好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必须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发挥学生意见领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政治舆论引导作用。建设新媒体队伍应立足于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学生组织,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微博和微信作为校园新媒体主流,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行为,高校应积极建章立制,规范学生组织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管理,逐步完善新媒体宣传平台体系建设;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班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加强新媒体技术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主流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微氛围;以“微话题”“微广播”和“微视频”等形式发布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经典事迹,引导大学生将“中国梦”和“成长梦”融合一体,为实现个人梦想和民族振兴而努力拼搏。以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为例,系里各班级均开通班级官方微博,制定官方微博管理办法,开展微博管理团队培训。2013年10月系团委以“凝聚文明正能量,志愿服务公益梦”为主题组织各班级开展了“传递爱心,圆我公益梦”“文明督导,志愿服务梦”“携手公益,创新环保梦”“微公益,大梦想”“志愿文明梦,凝聚正能量”和“生态环保梦之‘湿地’骑行”系列团日活动,借助微博平台发布微博累计超过102条,转播数量达到2 034余次,影响范围覆盖2万人以上。利用新媒体宣传“中国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社会实践和新媒体力量,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体现了大学生不懈追求梦想,奉献自身力量,成就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增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
[1]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5):66-69.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3]习近平.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1).
[4]刘云山.中国梦要进学生头脑[N].京华时报,2013-04-09(07).
[5]彭 琳,邓国峰.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机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60-63.